第二课:历史(二):公元前第一千年代

一、以色列和犹大史900-722年左右

虽然大卫统一以色列(并且不属于以色列和犹大许多地区),但主要是在王的权力下所统一的国家,而非自然为一的。于是,当所罗门驾崩时,大卫帝国国土分裂;不但以色列(北国)成为独立的国家,以东、摩押、亚扪,和非利士人等,也好像都是在这时脱离犹大的统治。

大卫和所罗门的时候,埃及很弱。然而,所罗门还在位的时候有新王示撒(硕圣客,公元前946-913年?)统一埃及,立埃及第二十二朝。根据王上11:40,后来为以色列王的耶罗波安背叛所罗门王不成功后,就逃到示撒王那里。在所罗门驾崩后第五年,示撒出兵到巴勒斯坦。王上14:25说,他「来攻击耶路撒冷」,但示撒王自己所立的碑铭并未提到耶路撒冷,只提西部和北部的城邑。也许罗波安在埃及王尚未到耶路撒冷之前已经纳贡,就是王上14:26说埃及王「夺了」的东西。根据圣经的描述,这几代的犹大和以色列不断地交战,故国势都相当地弱。同时,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亚兰国则愈来愈强盛。

第一位在圣经之外的古代记录中被提到的以色列王是建造撒马利亚的暗利。他与犹大相处和睦,也与腓尼基人联盟。这样,无论是军势方面,或是国际贸易方面,方能防备亚兰的势力和特权。为要使与腓尼基人的所立的约稳定,暗利为王子亚哈娶了泰尔王的女儿耶洗别。根据摩押王米沙所立的碑铭,暗利压迫摩押「许多日子」,(Pritchard 1969, 320-321; 1975, 1: 209-210)圣经也说,摩押在亚哈的年代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王下3:4)。

暗利的儿子亚哈延续父亲的政策。这时亚述的国势愈加强盛,其王撒缦以色三世(859-825年)越过幼发拉底河,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达到海边,并且得到木头和铁。于是与河西的王联盟,853年在卡卡与亚述王交战,拦阻亚述王,使他暂时无法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发展其国势。在这次的战争中,哈马、亚兰,和以色列的亚哈王是最重要的联盟成员。

圣经所描述以色列与叙利亚这时候不断的争战,难安派与别的材料所记载的。也许有一些冲突是离在亚述比较远的以色列不见得乐意参加反抗撒缦以色的活动,另外亚哈和亚兰王两个也可能都想作头。无论如何,亚兰王哈薛在但所立的碑铭也提到他登基前,以色列和亚兰有冲突(Lemaire 1998, 3-14)。

卡卡战之后不久,亚哈过世。摩押王米沙趁著这个机会背叛,经过一次的战争后(列王纪下第3章),终于获得自由。根据摩押王自己描述,他也在亚嫩河的北边征服了一些地区(Pritchard 1969, 320-321; 1975, 1: 209-210)。

过了几年,撒缦以色出兵过河。841年他在大马士革的附近抢掠。这时,以色列王在基列的拉末「因为亚兰王哈薛的缘故,把守城(王下9:14)。可惜约兰王受伤,而回到耶斯列。Ahlström认为这次的仇敌并不是亚兰,乃是亚述。他的理由是,这次哈薛是逃回大马士革躲避亚述王,故无法与以色列交战(Ahlström 1993, 593-594)。无论如何,以色列军队的一位将军篡位,杀了王的家(甚至也杀犹大王和其家中的许多人),并赶紧向亚述纳贡(有亚述王的碑铭记载,甚至有图画)。依据当时的情况,这应该是很好的政策;亚述的势力和野心太大,无法抵挡。未料亚述王随即离开,与亚述以北的吾拉珥土(亚拉腊)国交战,使已违背与腓尼基和犹大之约的以色列马上落在亚兰的手里,成亚兰的属国。

1993年考古学者在特乐但挖掘出似乎是属于这时代的一块碑铭,。虽然学者们曾针对碑铭上所记载的解释与意义发生过热烈的讨论(Biran and Naveh 1993, 26-39; Davies 1994, 54-55; Rainey 1994, 47; Freedman and Geoghegan 1995, 78-79),但根据目前相当普遍被接受的解释,这是亚兰王哈薛所立的碑铭。在当中哈薛宣扬他的得胜,说他杀了以色列王〔〕兰和大卫家(犹大)的王〔〕谢(Lemaire 1998, 3-14; Na’aman 1999, 3-17;「〔〕」表示碑文上无法读的字母)。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依据哈薛所说的,而非依据圣经(Na’aman 1999, 10-11)但既然两王被杀,就使亚兰成为以色列的王,所以亚兰王接用耶互的贡献,是合理的。

撒缦以色离开之后,亚述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较为衰弱,因此给亚兰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国势,使得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最后都或多或少在哈薛王的控制之下。公元前805年阿大德尼拉利三世(809-783年)开始西伐,于796年打败大马士革,并要求非利士地、以东,和「撒马利亚王约阿施」进贡(亚述的记录中有记载)。然而,阿大德尼拉利驾崩后,亚述再次有近四十年较衰弱的时期。这是以色列和犹大关系恢复的时间,两国的互动似乎也很好。于是贸易繁荣,上流社会生活富庶。这时南部的先知阿摩司在伯特利工作,责备贫富不均的现象。这时,以色列的王是耶罗波安二世,而亚撒利雅(乌西雅)则统治犹大。

耶罗波安过世后,亚述有新王登基,就是提革拉畀利色三世(745-727年)。他先处理国内诸侯的问题(把大的诸侯国划分成小的诸侯国,并且不允许儿子继承父位),然后分往西、南、北发展亚述的国势,。这时的以色列情势不稳定,常有篡位者。根据亚述王的碑铭,以色列王米拿现于公元前738年纳贡(有学者认为是740年〔Shea 1978, 49〕,甚至可能是743年〔Thiele 1994, 120-131〕),这是圣经列王纪也提到的(王下15:19-20;「普勒」是提革拉畀利色的巴比伦文名字)。米拿现驾崩后,比加篡位,与亚兰、泰尔、非利士人的城邦、以东、摩押和亚扪联盟,反抗亚述。亚哈斯王所统治的犹大并未参加,故以色列和亚兰于734年攻击耶路撒冷,打算逼迫亚哈斯下台,另立对盟国效忠的王(就是所谓的叙利亚和以法莲之战)。然而,亚述王马上出面,于732年毁灭大马士革,立亚兰和加利利为亚述国的省,并且下令比加下台,立何细亚在撒马利亚作亚述的属国王。提革拉畀利色过世后,以色列(与许多属国一样)再次背叛,其子撒缦以色五世(727-722年)围攻撒马利亚,最后终于灭城。以色列则于公元前722/721年灭亡。

附录: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年代

从以上所谈的可见圣经中两国的历史大致上能与外得的材料相配合。然而,还是有一些困难。在列王纪中,分国的时代一直说新犹大王在当任以色列王哪一年登基,也说北国王在犹大王之哪一年登上宝座,甚至说每一位王是在位多久。敌军侵犯时,书上也会说明是犹大王或以色列王在位哪一年发生的。可是两国的王的年代算起来数目不一样(从耶户到北国灭亡,以色列王统治的时间一共有144年左右,犹大王却一共统制犹大166年)。Edwin R. Thiele(Thiele 199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他的年代表是根据以下的事实与假设:

1. 事实:在以色列有登基年(过年后才开始第一年)与非登基年(王第一年就是自登基的日子起算,到第一次过年的时间,过年后才算第二年)的差别。

假设:原来犹大与亚述一样用登基年的算法,而以色列与埃及则以非登基年来算。自亚他利亚的时候,犹大改用以色列非登基年的算法。而当亚述的影响力增强时,以色列与犹大同时改用登基年的算法。

2. 问题:两国的「国历」是以秋天的Tishri月开始,还是以春天的Nisan月开始?

假设:在犹大「国历」以Tishri开始(「圣历」与「农历」以Nisan开始),在以色列则与埃及一样,「国历」是以Nisan开始。

3. 事实:列王纪两次提到王子代替父亲摄政或与父亲一同当王(王下8:16; 15:5)

假设:另外还有四个摄政。

在第10-9世纪,Thiele似乎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但在第8世纪有些问题仍然存在。比方说,大多数学者,包括对这时代非常熟的Hayim Tadmor,认为米拿现是在公元前738年向亚述王纳贡,而Thiele则说是743年。这时代圣经的记录也特别难整理,似乎彼此有冲突(比如见王下17:1, 6; 18:1, 10)。Thiele认为列王纪的作者误用的资料,以为何细亚王720年才开始作王,这样也表示希西家在何西雅王尚在位时登基的记录是错的。有些学者假设希西家曾有一段时间与父亲一同作王,Tadmor则认为希西家在726年已经开始作王,且西拿基立攻击耶路撒冷不是在希西家第14年(Cogan and Tadmor 1988, 228)。

以色列联合王国各王的年代如下:扫罗公元前1000年之前、大卫1010-970左右(?)、所罗门970-930左右(?)。分国后的年代,请参见以下附表。请注意,下面是根据Thiele的年代表,其实不同学者所建议的年代表会有一些差别,但这些差异通常不会超过十年左右。

注一:Thiele给米拿现的年代可能不对。米拿现于公元738年好像仍然在位。这当然也会影响耶罗波安的年代,就是如果米拿现于738年仍然作王,则耶罗波安二世最早可能于749年过世。但因为Thiele认为他与父亲一同作王,所以不会影响耶罗波安之前以色列王的年代表。

注二:不过,如果认为儿子希西家是727年登基,则亚哈斯应该是于747-727其间作王,前面的部份是与父亲一起作祖父的摄政。

注三:Thiele给希西家的年代违背几节经文所说的如王下18:1, 10。希西家的年代很难确定,无论如何推算,好像总会违背一些经文。然而,如以上所言,727-698年是比较可信的年代。

二、犹大史722-586年

撒缦以色驾崩后,亚述有篡位者,自以古代伟人撒珥根的名为名。撒珥根二世(721-705年)一登基,许多属国与省份立即背叛。721年迦勒底的君王米罗达巴拉但在巴比伦立国,与以兰人联盟,成功地反抗亚述。一直到710年均保持独立,而终于大败逃国。715年埃及王进贡(这时埃及没有统一,其国土分裂为多国,向亚述王纳贡的是埃及东北的国家),巴勒斯坦各王这时应该也是。后来亚实突帅领由非利士人的各城邦、摩押、以东,和「住海岛的民」来背叛亚述。犹大可能不参与这次的背叛。盟国大概希望埃及能支持他们。于是撒珥根差派他的元帅(赛20:1「他珥探」= turtanu =元帅)到亚实突。亚实突王逃到埃及,但埃及王却把他送到亚述。撒珥根后来立亚实突为亚述的省,把亚实突的贵族掳到亚述,又将别处的人民迁到亚实突。这时,希西家作犹大王。希西家可能于公元前727年登基,作王29年。

虽然何细亚在位第三年(王下18:1)好像是更早,但既然撒马利亚在希西家第六年被灭(王下18:10),所以应该是在727年才登基。如果赛14:29所提折断的杖是提革拉畀利色三世,则亚哈斯和亚述王应该是同一年过世,而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27年(Cogan and Tadmor 1988, 288)。

撒珥根战死后,除了希西家、亚实基伦、以革伦等联盟群起反抗亚述;腓尼基人也同时背叛,且米罗达巴拉但也回到巴比伦。这时,努比亚的王沙巴扩(713-698年?)已征服埃及的东北,当然对巴勒斯坦很有兴趣。约旦东边的国家似乎没有参与这次的背叛。希西家这时从基训泉挖隧道有534公尺长,引水到耶路撒冷,除了圣经的记载之外,在隧道里也有碑文的纪录。

先处理巴比伦之后,西拿基立(704-681年)于701年到了巴勒斯坦,一国一国、一城一城地打败当地的联邦。到了以革伦之前,有古实/埃及的王子特哈加(690-664年为埃及王)所率领的军队来交战;埃及的军队退守到迦萨,而亚述王就攻占以革伦。然后,西拿基立占领拉吉(考古学者找到了亚述的图画)和立拿,同时派遣部队至耶路撒冷(王下18:17-19:8)。根据列王纪的记载,亚述王的代表用宣传手段,希望耶路撒冷的百姓因丧胆而背叛希西家,并接受亚述王。这时,特哈加似乎想趁亚述王没有防备的时候前来攻击,而被王发现(王下19:9),故无法成功。同时,在亚述的军队中出现瘟疫,迫使亚述王撤军。亚述王的记录中有关于耶路撒冷记载,说道:「我把希西家关闭在他的京都耶路撒冷中间,如同笼中的鸟一样。」(Pritchard 1969, 291; 1975, 1: 199-201)。但这次战争后的犹大真像「瓜田的茅屋」(赛1:8);耶路撒冷之外的犹大不但受到重大的破坏(亚述王抢掠了犹大46座有城墙的城邑),而且只有首都附进的山区仍属犹大,换言之,犹大已由国家变为城邦(Ahlström 1993, 714-715)。

在希西家的儿子马拿西的日子,小犹大就作亚述的属国。这时亚述的国势达到了高峰,甚至两次占领埃及。663年亚述王抢掠底比斯(圣经的挪亚们)。以撒哈顿的记录提到马拿西和另外21位王为亚述王的王宫进贡材料(Pritchard 1969, 291; 1975, 1: 201-202)。代下33:11说有一次亚述王「用铜链锁住」马拿西,「带到巴比伦去。」也许是埃及和巴勒斯坦的国家想背叛亚述,强迫马拿西参加,而因亚述王了解小犹大的情况,所以让他平安地回去,甚至可能把犹大之前统治的一些地区还给他。

埃及西北部的王散马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664-610年)统一埃及,脱离亚述的统治。巴比伦背叛,亚述王亚述巴尼伯(668-627年)这次虽能打败巴比伦,但国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亚述巴尼伯驾崩后,尼布甲尼撒的父亲拿保卜拉撒(626-605年)在巴比伦立国。拿保卜拉撒与以兰及阿拉伯人联盟,于616年攻击亚述,结果大败,在名叫塔克利堂的城被亚述和埃及的军队围困。这时,马代(米底亚)人刚好从东边攻击亚述国,故亚述和埃及的军队离开塔克利堂,要防备东方来的危险。于是拿保卜拉撒与马代联盟,于612年进攻尼尼微,把城灭了。亚述把首都迁至哈兰后,巴比伦又连同马代攻击哈兰。亚述在埃及的支持下,于609年将首都迁移到幼发拉底河河西的迦基米施。这时埃及的新王是尼哥二世(610-594年)。606年埃及的军队再次过河,逼迫拿保卜拉撒让步。但这时巴比伦王立王子尼布甲尼撒为元帅,引起天翻地覆的改变。605年尼布甲尼撒打败埃及在迦基米施的军队,并追赶至巴勒斯坦,而「埃及王不再从他国中出来,因为巴比伦王将埃及王所管之地,从埃及小河直到幼发拉底河,都夺去了。」(王下24:7)。

在犹大,约西亚(640-609年)作王。亚述王亚述巴尼伯过世后,埃及王就成了巴勒斯坦的主。刚开始可能特别对海岸的平地和海岸之路比较有兴趣,使位在山里的犹大暂时比较自由。列王纪告诉我们,约西亚这时施行宗教改革,并且出兵到伯特利,拆毁伯特利的祭坛(列王纪下22-23章)。埃及出兵帮助亚述时,给犹大的空间可能愈来愈少,而约西亚应该是埃及的属国王。609年法老尼哥要去幼发拉底河时,约西亚可能以为新王没有前王那么能干,希望脱离埃及的主权,所以发兵到米吉多与埃及王交战,结果竟战死了。「国民膏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接续他父亲作王」(王下23:30)。约哈斯显然不是长子(见31和36节),而尼哥自迦基米施回来候,就立哥哥以利亚敬/约雅敬为王,把约哈斯带到埃及。

605年巴比伦的军队进军迦南,因此约雅敬不能不背判埃及,投奔尼布甲尼撒,犹大就成了巴比伦的属国。根据但以理书,尼布甲尼撒这时就「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胃中」把几个年青人带进巴比伦来(但1:3-4)。601/600年巴比伦的军队侵犯埃及而被赶回去。埃及王到巴勒斯坦,征服迦萨,于是约雅敬背叛巴比伦(王下24:1),以埃及王为宗主。不久后,巴比伦养兵后于597年攻击耶路撒冷。约雅敬的儿子约雅今投降而与「王母、后妃、太监,与国中的大官」一同,根据列王纪一共接进一万人,被掳到巴比伦」(王下24:14-16)。尼布甲尼撒立约雅今的叔叔西底家为王。我们要记得,虽然巴比伦已经几次打败埃及,但尼哥的儿子散马提克二世(595-589年)所统治的埃及国势也不小,究竟谁能控治巴勒斯坦,对当时的领袖未明。于是过了几年,西底家再次靠埃及而背叛,结果尼布甲尼撒于588年围攻耶路撒冷,并586年灭城,把许多百姓掳到巴比伦。然后巴比伦王立基大利为犹大省长,但过不久,基大利即被杀害。

注一:Thiele推算希西家的年代违背几节经文所说的(如王下18:1, 10)。希西家的年代很难推测,无论如何,好像会违背一些经文。然而,如以上所说,727-698年是比较可信的。

三、犹大被掳与归回的时代(586-530年左右)

关于耶路撒冷被灭以后的犹大,所知不多。耶利米哀歌应该是这时写的,但是否是基大利被杀前或是许多犹大人下埃及后,仍在犹大的人写的,就无法确定。在撒玛利亚已经有许多民族混合。在犹大,应该还有不少真正敬畏耶和华的百姓。但他们没有圣殿、没有领袖,可能也没有先知,这必定带给他们许多苦难,也可能使一些人因而离开耶和华。

从被掳前的先知书,我们知道那时有许多人拜偶像。考古学者在犹大和耶路撒冷找到非常多的女神像。在士非拉有一大片区域有时被犹大统治,有时又被非利士人占领,故不知百姓的认同感有多深。因此可以想像,在被掳的人回来的时候,犹大住了很多拜偶像又不觉得自己属于以色列的百姓。

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大多数一同住在自己的地区,如以西结所提的迦巴鲁运河边的提勒亚毕(结3:15)。部分人慢慢被当地人同化,也有许多人虽然未被同化,但还是满能适应当地的生活。但显然也有许多犹大人保有他们的特色,以他们的信仰和对耶路撒冷的想念为共同的宝贝及盼望,等候能回去的日子。

尼布甲尼撒死后,由儿子以未米罗达(562-560年)接位。560年,王的女婿内利革立撒(Neriglissar, 559-556年)篡位。其子登位后三个月,有大臣拿波尼度(Nabunaid/Nabonides, 555-539年)篡位,为巴比伦国最后的王。拿波尼度是哈兰人,其父为月神的祭司。王多年住在阿拉伯沙漠中的绿洲提玛,国事由王子伯沙撒管理。拿波尼度信奉月神,与马独克神的祭司发生冲突。当危机接近时,还将全国重要神像聚集在首都,欲将全国的神力集合起来保护巴比伦,此举反让马独克神的祭司不悦而欢迎敌军进城。

在巴勒斯坦,巴比伦代替亚述统治天下,但事实上巴比伦国没有亚述那么强大。无论是尼布甲尼撒或是后来的王,都不能征服埃及。此外,如以上所述,是巴比伦和马代一同从两方攻击,亚述才因此被灭。马代(米底亚)从未属巴比伦国,而是属于巴比伦以北和以东,比巴比伦更广大的帝国。

马代人为印度欧州的民族,住在两河流域以东的山区,语言似乎与古代波斯文接近。公元前844年第一次出现在亚述的记录中,后来亚述历任的王也都曾提到(Yamauchi 1990, 47)。马代是由许多地方性的首领治理,其中许多地区作过亚述的属国,到第七世纪才统一。徐阿夏拉(Cyaxares,625-585年)王与巴比伦联盟,先在亚述以北的领域发展国势,直到安那托利亚的东部,甚至也胜过塞西亚人(Scythians),然后在公元前614年成功地攻击亚述城(Yamauchi 1990, 53)。几年后,亚述全国被灭,两河流域之中下游和叙利亚巴勒斯坦由巴比伦统治,安那托利亚的东部、两河流域的上游,及东山则由马代王统治。

居鲁士(古列/塞鲁士;古代波斯文:Kurush)的祖宗为阿坎门斯(Achaemenids,700-675年?),父亲为康比斯一世(Cambyses I,600-559年?),母亲为马代(米底亚)王阿施提伟哥(Astiages,585-550年)的女儿□妲妮(Mandane)(Yamauchi 1990, 70, 72, 79)。居鲁士于公元前559年左右登上马代帝国的属国安山(波斯的古名)的王位,553年背叛外祖父大王,550年完全打败马代,立波斯为大帝国。然后率兵进安那托利亚,与里底亚王交战,547/546年打败里底亚,540年再转往巴比伦。这时巴比伦国东部古提幕省(Gutium)的省长古巴鲁(Gubaru/Ugbaru;希腊文:Gobryas)投奔居鲁士。事实上是古巴鲁的军队先进巴比伦(539年),据说城门还为他打开,对巴比伦王拿波尼度不满意的马独克祭司欢迎居鲁士进城,尊他为拯救者。古巴鲁后来成为巴比伦的省长,居鲁士甚至可能也立他为巴比伦属国的王。古巴鲁于538年10月过世(Shea 1971-1972和1982)。

1879年发现所谓居鲁士圆筒中提到,居鲁士让被掳到巴比伦的各神像回家乡, 。圣经中提到,居鲁士下诎命让犹大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波斯王居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上帝,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殿(只有他是神),愿上帝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献上礼物。」(拉1:2-4)

虽然在居鲁士的圆筒中没有提到耶和华,耶和华也不是神像,不会被掳掠(Ahlström 1993, 815-816),但上面经文的内容与居鲁士的政策一致,写法也大致上像波斯王写的。居鲁士对巴比伦人说,巴比伦神马独克已将天下万国赐给他,所以有可能他对犹大人说是耶和华把此权力赐给他。国家要负责建殿经费的作法,也合乎波斯王的习惯(Yamauchi 1990, 90-92)。

附录:巴比伦国的王和圣经相关的书

四、居鲁士后波斯时代(530-330年左右)


居鲁士于530年过世,其子康比斯二世(529-522年)接续王位。圣经中并未提到康比斯,但他曾出兵埃及,并征服埃及全地。奶丝女神(Neith)的祭司也是海军元帅的吴迦何瑞士尼(Udjahorresnet)投奔波斯王,被立为大祭司。王吩咐他把奶丝庙里居住的外国人赶出,洁净女神的圣所。吴迦何瑞士尼也是全埃及的主任医师(Yamauchi 1990, 104-109)。522年康比斯得知有人在波斯篡位,于是王赶快离开埃及,要回首都,却在路上受伤而过世。

篡位者自称是康比斯的兄弟,而大流士(大利乌)有碑文却声言不是。其实,原来是这个碑文(因大,并且因为用亚甲文、以兰文和古代波斯文等三种语言)使学者们能开始读楔形文字(Yamauchi 1990, 131-135)。七位属贵族的大臣联合杀了篡位者,而其中一位就是大流士(古代波斯文:Darayavaush,希伯来文:Daryawesh(Yamauchi 1990, 129)、希腊文:Dareios;521-486年 )登上王位。这时全国都有叛乱,但王一一地平乱。虽然居鲁士曾下令要重建圣殿,但因为有不同的拦阻,所以多年仍迟迟不能完成。直到大流士第二年(公元前520年)才(重新)开工(该1:15)。河西的「总督」达乃来视查(其实他可能只是总督下面的省长,Olmstead 1944, 46),也发函寻问王,王确认居鲁士已下诎要建殿宇(以斯拉记第5章)。于是,公元前515年春季,圣殿方才完成。

499/98爱奥尼亚背叛,雅典虽然曾与波斯立约,但还帮助爱奥尼亚。故打败爱奥尼亚人后,波斯军于490年在马拉松大败雅典人。

大流士在行政方面很能干,开始发行硬币,订定统一的度量衡,也成立公元十九世纪前世界上最快的邮政,从波斯的书珊到爱奥尼亚海边的撒狄只需要一个礼拜!帝国地方行政结构由居鲁士开始建立,但是由大流士完成。全国分为二十多个总督区,由一位总督管理(「总督」,希腊文:satrapes,古代波斯文:xšaçapāvan)。但有军队不在总督权利之下,王也不定期地派人监查总督们的行政,被称为「王的眼」、「王的耳」。总督区又分省。犹大省属「河西」,包括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个总督区(Yamauchi 1990, 174-182)。

下一位波斯王是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波斯文:Khšayāršan「英雄之主」485-465年)虽有埃及和巴比伦背叛,但薛西斯快便征服他们。然后他出兵攻击希腊,虽然非常小心地进行,但因受了希腊海军的欺骗(480年)最后还是失败。其王后为阿玛翠斯(Amestris),是为相当厉害的女王,对敌人很凶撼。薛西斯就是圣经以斯帖记所描述的波斯王,而根据以斯帖记,王后的名字是瓦实提和以斯帖。有些学者声言有冲突,而William H. Shea认为阿玛翠斯就是瓦实提;虽然王在位第三年时,对王后生气,但因在希腊打仗,所以延至第七年才处理。而论薛西斯王时候的记录最后提到阿玛翠斯正是第七年的一些事情。待王子阿塔薛西斯登宝座后,这位女强人才重登帝国历史的舞台(Shea 1976, 231-240)。论到以斯帖记所提的末底改,圣经之外有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记录提到多位叫末底改了波斯国官员(Yamauchi 1990, 235)。薛西斯被杀后,其子阿塔薛西斯一世接续王位。

到了阿塔薛西斯(465-424年)的时代,以雅典为领导者的盟邦渐渐变成雅典帝国,自454年起,有记录证明两百个以上的城向雅典进贡。461/60年埃及背叛波斯,得到雅典的支持。除了在埃及之外,波斯军和雅典军也在塞浦路斯岛和腓尼基交战,两方死伤惨重。455/54年波斯军在埃及完全打败希腊的军队,这时雅典也失去250艘战舰。449年波斯帝国与雅典立约(Yamauchi 1990, 250-252)。

根据以斯拉记(4:7-23),耶路撒冷人这时开始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波斯帝国原本就不许城邑建筑城墙,这时当然更不能接受。同时(458年),王派以斯拉,按王的介绍是「通达天上上帝律法大德的文士」(5:12)。他奉王和七个谋士差遣要「照[他]手中的律法书,察问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景况」(14节)。这一方面应该是要确定波斯帝国的法律与耶路撒冷上帝的律法是否有冲突(若是有,以斯拉所携带的律法书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危机中,王也要确定所有的神不会有任何理由对王生气而支持仇敌,故吩咐以斯拉:「当用这金银,急速买公牛、公绵羊、公山羊,···献在耶路撒冷你们上帝殿的坛上」(17节),以及:「凡天上之上帝所吩咐的,当为天上上帝的殿详细办理。为何使忿怒临到王和王众子的国呢?」(23节)。王这样的作法与波斯国对别的地方的政策是一致的(Blenkinsopp 1987, 419)。

445年,王派其酒政尼希米到耶路撒冷,并立他为犹大省的省长。这时埃及已平静,希腊亦与王立约,所以是建造而非破坏的时期。于是王让他所信任的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此举可以在离埃及不远的地方获得犹大人心,同时也可能因为尼希米与巴勒斯坦其他首领们不合,犹大人就不会与当地其他民族联合起来参于叛乱的活动。此时之前的耶路撒冷似乎不大(尼7:4),Gösta Ahlström 认为犹大的行政处这时才从米斯巴(见耶40:7-10)迁回耶路撒冷(Ahlström 1993, 865-866)。尼11:1-2也表示,尼希米之前的犹大省首领们没有住在耶路撒冷。

关于这时候的巴勒斯坦我们所知不多。宗教方面,我们从新约圣经和其他资料所认识的犹太教的特点,这时应该已经慢慢发展出来。另外,除了尼希米所认定的从巴比伦回来的人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未掳到巴比伦和从该处回来]的人自己认为是犹太人。在犹大以南住著以东人,别示巴这时应该是以东人住的地方。从考古学者所挖掘出的东西可确定腓尼基人在迦南的影响力愈来愈大(Ahlström 1993, 825-826)。腓尼基人在波斯的海军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使波斯能防备希腊并控制埃及,故腓尼基人在波斯国的地位特殊,城有墙并由自己的属国王治理。在波斯时代,海路比从前重要得多,贸易也更加发达。

波斯帝国存在直到亚利山大时代,但下面的历史对旧约所描述的过程没有直接的影响。400-342年埃及获得自由,波斯和埃及的军对多次在巴勒斯坦交战。351-345年腓尼基人背叛波斯,最后腓尼基和埃及都被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358-338/37年)打败。到的公元前334年,马基顿新王亚利山大,越洋进入波斯帝国,333年第一次打败波斯国最后的王大流士三世,然后攻击泰尔(推罗)和迦萨,把两城完全毁灭,迫使其中的百姓为奴。之后又进入埃及,被视为拯救者。331年又往东与大流士交战,结果330年波斯王为自己所弑,也为波斯时代划下句点(Ahlström 1993, 890-896)。

附录:波斯国的王和圣经相关的书

五、希腊时代的历史;马迦比时代

公元前338年亚利山大的父亲腓利占领希腊。336年亚利山大登基时年方二十岁。两年后,他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释放爱奥尼亚人脱离波斯帝国的统治。333年波斯王交战得胜,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之后又释放埃及,立亚利山大市。331年再次打败大流士三世后进入波斯东部的山区,多次与当地的波斯军交战。327年又前进印度。亚利山大于323年在巴比伦因病而逝。

亚利山大并未将帝国的行政制度妥善规划;驾崩后,其将领们一同讨论,各得其总督区,其中埃及的总督为多利买(Ptolemy),叙利亚、两河流域和东山则由西流基(Seleucus)负责。不久后,这些总督区便自成王国。巴勒斯坦则属多利买的国家。

多利买和他的子孙对犹太人相当好。然而,犹大和巴勒斯坦的贵族及首领渐渐希腊化。同时,在巴勒斯坦有许多「希腊城市」,如撒玛利亚和迦萨(两座因反对亚利山大而被毁灭,然后被王重建)。撒玛利亚人这时因被赶出撒玛利亚而重建古代城示剑(Koester 1982, 1: 209)。尼希米记好几次提到「为奴的亚扪人多比亚」(尼2:10; 4:3, 7; 13:4, 7-8),似乎是住约旦以东的官,从名字看来应是犹大人。后来的几百年,他的家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公元前第三世纪下半叶,属这家族的约瑟,当埃及王管辖之下的巴勒斯坦财政部长22年。耶路撒冷重要祭司家族与多比亚家有姻亲关系,也与多比亚族一样是希腊化的犹太人(Koester 1982, 209-210)。

在安提阿古三世统治下,西流基国的国势一天天强大,大祭司和多比亚族约瑟的几个儿子支持他,欲脱离埃及的统治。果然,当安提阿古198年占领巴勒斯坦时,受到犹太人的首领们的欢迎,安提阿古也让他们保留多利买曾赐给他们的特权。大祭司过世后,由儿子俄尼亚三世接续其位。俄尼亚似乎倾向支持埃及,且还与哥哥们为敌的约瑟小儿子为友。于是,175年安提阿古四世(伊比法尼)登基,俄尼亚的兄弟约书亚(Jason)贿赂王,并靠约瑟大儿子们的势力,代替俄尼亚成为大祭司。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多比亚族逼迫约书亚下台,立了不属祭司家庭的美尼老斯为大祭司,使虔诚派(hasidim)的人愈来愈不满意。

公元前168年,安提阿古攻击埃及。这其间他暂时离开埃及到耶路撒冷,因国家贫穷,所以想获取圣殿里的财物。王回到埃及时,犹太人的保守派占领了耶路撒冷。当安提阿古正占领埃及时,罗马使者前来吩咐他回去并放弃埃及。既然安提阿古无法与罗马交战,所以只好悻悻然回头,并迁怒耶路撒冷的百姓。他禁止人敬拜耶和华,禁止割礼并强迫他们吃猪肉,不从命者就算背叛。好多犹太人因此被杀,但也有许多人逃到山上,在犹大「马迦比」指导下开始反抗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马迦比叛逆。希腊化的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住巴勒斯坦的外邦人都支持王。164年犹大进耶路撒冷,因叙利亚当时较衰弱,所以王同意犹太人可以恢复以前的崇拜方式。犹大并不满意,而于160年战亡。犹大的两个兄弟善于利用叙利亚王家内的冲突,获得特权发展自己的势力。142年在小弟西缅的领导之下重获自由,进入哈斯摩年王朝的时代。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不久后,希律的爸爸成了属国王。他们是以东人而非马迦比家族的后裔。

波斯时代已经有许多犹太人住在巴勒斯坦之外。在希腊时代这些居外的犹太人愈来愈多;住在东方巴比伦和西流基市以及埃及的亚利山大市的犹太人也有不少。从这时起(旧约)圣经被译为希腊文。


回首页    索引页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