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摩西五經(一):五經研究和創世記

 自古以來,傳統的看法認為五經是由摩西撰寫的。五經裡沒有直接說摩西寫五經,但好幾次提到他寫了其中的部分(見以上出埃及記和民數記的作者,並以下申命記的作者)。無論是由誰記載下來,五經自己的見證是:它的材料是由摩西來的(創世記的內容比摩西還早),內容是真實發生的而非傳說,當中的律法的確是耶和華藉著摩西賜給以色列民的。這也合乎新舊約聖經其他地方說的(書1:7-8和約5:45-47可當例子)。即使五經在摩西之後經過一些編輯,但這不見得會違背以上所說的。

因為聖經自己的見證這麼清楚,所以十八世紀之前,差不多所有的學者與神學家都認為五經是摩西寫的,一字一句也是真實的,是上帝的話。但十八世紀後,有學者認為五經的作者不見得是摩西,同時開始懷疑裡面的內容是否可靠。

一、五經研究:JuliusWellhausen與底本說

底本說(文獻假說)在Wellhausen 之前已存在。按其說法,原來有三卷文獻(所謂底本)後來編輯成創世記至民數記。三卷文獻都不是摩西寫的,更不是由摩西時代來的。這些文獻都是從上帝創造天地或至少由亞伯拉罕開始。三卷文獻都談到祖先、出埃及、西奈、在曠野行走等故事。其中一個(耶和華底本- J )在創世記中已開始使用「耶和華」為上帝的名字,另外兩個(上帝底本- E 和祭司本- P )到出埃及記的開頭,才使用此名。有第四個底本叫「申命記點本」- D。這個底本就是申命記的原型。

Julius Wellhausen1844-1918年)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德國學者。他把『底本說』和由Friedrich Hegel 影響的『發展說』結合在一起。他認為族長史一點根據都沒有。摩西也許存在過,可惜無法知道他做了甚麼。以色列的宗教慢慢發展,原與迦南人的宗教毫無差別。約西亞王之前,以色列人有很多地方可敬拜耶和華。直至約西亞當政時,才決定耶路撒冷是惟一可敬拜耶和華的地方。Wellhausen認為「耶和華底本」(J)和「上帝底本」(E)可以確定是約西亞王之前寫的。根據他的說法,這兩卷都不反對在多處敬拜上帝,「申命記點本」(D)是屬約西亞王時代的,主張統一敬拜,「祭司本」(P)則是約西亞之後完成的。

根據Wellhausen以後的底本假說,通常說「耶和華底本」(J)是公元前第九世紀(甚至有人說第十世紀)在南部的猶大作的。這文獻所講的故事很活潑,也很有國愛的情操。在原始歷史和族長故事中已用「耶和華」(YHWH)這個名字。

按此說,「上帝底本」(E)是公元前第八(或第九?)世紀在北部的以色列作的。這作者講的故事沒有J的那麼活潑。「上帝底本」以族長史開始。在先祖歷史中用的神名為「上帝」(Elohim)。E很重視聖約。

後來,有人將這兩個底本編輯在一起。有時他在同一個故事裡兩個都用,有時他先用「耶和華底本」(J)的一段,然後再用「上帝底本」(E)的一段。他自己或許也這裡加一句,那裡加一句,但他通常只作編輯而非修改。

根據這個假說,「申命記點本」(D)是大祭司希勒家在耶和華的殿中所發現的律法書(王下22:8-13)。其實按底本說,此書不是由希勒家發現的,而是由他寫的。主要的目的是統一崇拜。以前在多處敬拜耶和華;按這律法書卻只有在「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從你們各支派中選擇何處為立祂名的居所,你們就當往那裡去求問」(申12:5)。按主張底本說學者的說法,此居所為耶路撒冷的聖殿。這樣,他們認為D可確定是第七世紀的後半作的。

「祭司本」(P)是被擄又回國之後加上的,不過,裡面有一些材料是比較早期的。利未記多半是祭司本的材料。祭司本包括好多家譜,還有獻祭、在殿中的禮儀和事奉的規則。它所記述的故事不活潑。在創世記中它用「上帝」(Elohim El)或「全能的上帝」(ElShadday 這些名字。 

符號

著作時間(公元前)

範圍

在創世記用的神名

J

9[10] 世紀

創世記- 民數記

YHWH(耶和華)

E

8[9] 世紀

創世記- 民數記

'Elohim(上帝)

D

7世紀(621年)

申命記

 

P

5世紀

創世記- 民數記

'Elohim(上帝)、'El(上帝),或'El Shadday(全能的上帝)

有時學者用BH分別代表「約書」(出20:22-23:33)和「聖潔法」(利17-26)。 

除了保守派學者批評底本說之外,批判學者的批評也越來越明顯。猶太人的學者UmbertoCassuto在第二次大戰之前,已經主張五經是個結構完全之文獻,而非幾個底本編在一起(1961)而已。比較現在的學者來說,可提RolfRendtorff1991),R.Norman Whybray1987),和C.Houtman1989)為例子。 

許多學者贊成五經是用不同的材料或底本寫成的。只是,有口傳材料或記載下來的殘篇不一定表示有三本書(底本)都從創世或先祖開始,到民數記才結束。於是,主張底本說的學者必須證明,五經的作者或編輯者不但用了別人傳給他的話或他人已經記載下來的紀錄,還必須證明創世紀某些經文所用的與出埃及記、利未記和民數記某些經文所使用的,是來自同一份文獻、同一個底本。目前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主張底本說的學者還未能證明的。 

原來有人之所以發表底本說,是因為五經中有不同的神名。特別是創世記中有幾段一直用「耶和華」,另有幾段則用「上帝」(以羅興),也有的地方兩個並用。的確,按底本說,耶和華底本(J)用「耶和華」,上帝底本(E)用「上帝」。不過,這個差別只有創世記;從出埃及記開始,三個都使用「耶和華」。再者,,主張底本說的學者在創世記中,把某些使用「耶和華」的經文歸類為自「上帝底本」或「祭司本」來的資料,認為經文原使用的「耶和華」後來又改成「上帝」,或是原本使用的「上帝」的經文(學者認為屬「上帝底本」或「祭司本」的經文),又改成用「耶和華」。另外一個問題是,EP都用「上帝」。按底本說,耶和華底本的作者認為,在以挪士時代開始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創4:26),那麼如何解釋創2-3 用「耶和華上帝」。 

主張底本說的學者以各底本特用的字、文體風格、個別的主張及觀點等,來確定哪一些經文屬於哪一個底本。同時用這些經文確定該底本的特點。目前有學者認為這方法不合邏輯。 

以前認為重複、同義字等,可以證明一個故事是由多數的底本編輯而成的。現在這些特點常常被視為作者特意使用的文學手法。比方說,創世記第37章以前,是多個底本編成一個故事的例子,現在卻有很多學者認為這故事明顯地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非兩三個故事編輯而成(比如Berlin 1994, 113-121)。 

底本說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把各底本編輯成五經的人,純粹只作編輯工作而已。如果他修改材料,就無法決定某一個底本何處開始、何處結束。目前有學者還是不能確定五經的作者只是編輯者。根據他們的想法,他可能參考不同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來寫。 

二、五經研究:其他的說法 

Hermann Gunkel1901年寫了一本書叫「創世記諸傳說」(Gunkel1964)。他認為創世記裡的故事原來是好多獨立的短篇傳說Gunkel相信他有辦法決定某種傳說是在怎樣的的生活情況(Sitzim Leben)產生的。。這些短短的傳說慢慢的串連起來,成為比較長、比較複雜的傳說或故事(Sagenkränze)。這些串連的傳說後來被結集起來寫成底本,底本又按底本說被編成五經。這就是所謂的「形式批判主義學派」。 

Gunkel的說法有一個問題,他無法證明古代傳說故事都很短。不管是烏加列的或是兩河流域早期的泥土板,都有一些相當長的故事或講故事的詩。單由一篇文章也無法確定故事是何時寫下來的,及所用的材料是寫下來或是口傳的。形式和生活情況的關係也是很可懷疑的(Whybray1987, 133-153, 158-184; Berlin 1994, 122-129)。 

遺傳史學派可說是從Martin Noth開始的。Noth認為五經材料的核心是五個主要的主題,即「被領出埃及」、「被領進可栽種的地」、「對族長們的應許」、「在曠野的引導」、「西奈的啟示」。之外有很多民間傳統附加在這五個主題之上,使每個主題的故事更豐盛。Noth要解釋這些民間傳統的來源時,他與Gunkel一樣是從口傳的小故事開始的(Noth1972)。Noth認為,最早的傳統故事是短篇無名的,而且常常跟某個地方及崇拜有關係。在聖經裡,沒有明顯角色的傳統故事常常是年代比較久遠的(比如以撒的故事比亞伯拉罕的故事早)。最後加進去的,是把五個主題串連在一起的材料,如約瑟的故事和許多家譜(Anderson1972, xxiii-xxviii)。 

在此可舉一個例子讓我們清楚地看見Noth的評估傳統故事的方法:關於亞伯拉罕和羅得,他說伯伯和姪兒關係的故事應該不是原來的。於是他有這樣的解釋:離死海不遠有一座城叫伯哈蘭(BetHaran,民32:36)。這名字的意思是「哈蘭的殿」或「哈蘭的房子」。Noth說,原來這個哈蘭是個神明(到如今考古學仍無法證明)。後來誤解為是以人名取的城市名。這人住的地方離所多瑪不遠。所多瑪被毀滅,而哈蘭並沒有被毀滅,表示他是個聖人。希伯崙人認為亞伯拉罕是個聖人,所以他們說死海的聖人與他們本地的聖人是兄弟。羅得與瑣珥城有關係(創19:18-22),可能在瑣珥有傳統故事說羅得脫離毀滅,也說他是當地人的祖宗。瑣珥離伯哈蘭不遠,結果,當羅得的傳說流傳到希伯崙,兩個傳統被結合起來,羅得就成了哈蘭的兒子。羅得的傳說比較詳細也比較有趣,所以連原來跟哈蘭有關係的故事,後來主角都換成是羅得。這是亞伯拉罕與羅得關係的來源(Noth1972, 151-154)。

 遺傳史派的學者關於以色列最早的歷史有此主張:好幾個獨立的小族,後來聯合成一個敬拜耶和華的聯盟。這些小族有不同的源頭,又有不同的宗教與歷史傳統。在聯盟中,各族的傳統亦合而為一,便形成以色列的歷史與宗教。包括SigmundMowinckel等許多學者,都認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族名。AlbrechtAlt卻認為他們都是開始敬拜新神的人(Alt1968, 1-100)。 

Noth不一樣,IvanEngnell和所謂瑞典的學派都不接受底本說。殷革內爾也很懷疑是否能回復口傳的故事。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和他學派的貢獻並不是在文學批判。Albright(比如Albright1957接受底本說。他的貢獻乃是在使用考古學來驗證聖經所講的。雖然找不到直接關於以色列族長們的資料(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在上帝與人的歷史中是很重要的角色,可是在當時的社會中,他們並不算有名的人),可是曾發現類似的名字和類似的風俗習慣。死海那一帶剛好在亞伯拉罕的時代不再住人(Glueck1970)。先祖的牧場也可證明當時人口稀少的地方。他們也宣稱可證明以色列進迦南並毀滅城市,在第十三世記也真的被毀滅(不過,耶利哥成問題)。於是,從第二次大戰至差不多1970年,美國主要的舊約專家似乎都同意聖經中的先祖和進迦南的故事是可靠的。這學派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是G.Ernest Wright(賴特1967)和JohnBright(布賴特1972Bright 1981)。RichardK. Harrison由保守的立場使用Albright學派的材料和方法寫成舊約導論Harrison1969 

Brevard Childs主張要從正典來看舊約導論Childs蔡爾茲)接受批判學者的結果,但因為有太多的假說,他覺得應該要謹慎;未確定的部分就不該宣稱是確定的。只是Childs認為歷史批判對教會(或「信仰團體」- the believing community比較沒有幫助。於是他從另外ㄧ個角度來看,就是從正典的角度來看。不管舊約是怎樣編輯、是由怎樣的傳統發展的,也不管所敘述之事有多少真的發生過,有多少是造的,都被信仰團體接納為正典。這樣,Childs認為雖然五經本來不是摩西作的,可是以正典的角度來看,必須斷言五經還是摩西作的。他的Introduction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Childs1979很值得一讀。不過按他的說法,「信仰團體」信仰的基礎似乎不是正確的。 

目前的情況有兩個特點: 

(i)有許多學者注重經文本身(斷代的研究法- a synchronic approach),甚至注重其讀者,而非背景(歷史的研究法- a diachronic approach)。 另外,許多學者對讀者的角色很敏感;不同的讀者會從不同的角度解釋經文,比方說,有婦女獨特的觀點,也有第三世界許多不同解釋的架構等。

(ii)比較會懷疑我們能知道多少,現在的學者沒有像以前的學者提出那麼多假說並證明是真實的,但也有學者挑戰以前的看法,勇敢地提出新的假說。

 德國人Rendtorff很嚴厲地批評底本說。他認為這些殘篇由D 編輯,後來由P修改。 

Whybray1987)認為全部的五經是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由一個作者寫的。按Whybray的說法,這個作者是個歷史家(如希臘的希羅多德一樣),想寫約書亞記至列王紀這歷史書開始以前的歷史。他利用很多口傳或寫下來的民間故事寫出自己的文學品。他用的資料,大部分可能沒有很長的歷史(這是說:五經的內容一點都不可靠)。以古代歷史學家的標准來評論,他的作品是很優美的。 

Houtman認為摩西五經、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及列王紀上下,都是耶路撒冷被滅之後不久寫成的。主要是根據已記載下來及口傳這二種資料寫成的。不過,因為新書是一個新的整體,所以無法找到作者使用的各底本。 

Robert B. CootePhilipR. Davies都想推翻以前學者的看法,但兩個人自己的看法也差很多。Coote認為「以色列」本來是埃及人在迦南地所控制的聯盟,而摩西大概是埃及人所派遣當聯盟的領袖。原不屬以色列的大衛立國時,需要重新解釋歷史。他從兩河流域銜接最早歷史的材料,故需要讓以色列的祖先從那地區來。這時的南部可能有一些遊牧民族是從埃及逃出來的。大衛用他們的傳說,創造出埃及的故事。大衛這歷史作品,就是所謂J底本(Coote1990)。Davies則認為整個以色列歷史是波斯人遷移到猶大的上流社會的人所創造出來的。他們要為自己找到在迦南的背景,就利用在王宮書庫存在論以色列和猶大的記錄,加上各種當代民間傳說整理而寫自己的歷史(Davies1992)。 

三、五經研究:結論 

首先,我們之所以相信摩西五經是可靠的,是因為我們救主耶穌基督也接受摩西五經為上帝可靠的話。摩西五經也屢次提到摩西將某些事記下(出17:14; 24:4-8; 34:27;民 33:1-2;申31:9, 22)。舊約聖經其他書卷也認為五經是自摩西來的(約1:7; 8:31;士3:4;王上2:3;王下14:6;拉 6:18;尼13:1)。以上我們看見,在摩西之前,屬西北部閃族語系的民族已經發明了字母文字,使非王宮裡的文士會寫字的可能性比以前提高很多。故沒有理由說,五經中提到摩西把事記下,是不可能的。我們也認為有理由可以支持所描述的事件真的發生過。很難想像出埃及、進迦南和整個西奈與曠野的敘事都是無根據的傳說而已。另外,在探討五經中各卷書會提出一些理由。我們承認,無法證明摩西五經所記載的確實發生過,但也無法證明這些是未發生過。

既然相信耶和華能夠向人顯現自己,與人談話、溝通,所以也不難接受祂在西奈山上與摩西對話,把十條誡命賜給以色列人。有些學者之所以認為摩西五經一定是經過數百年才記載下來,正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所描述的過程。他們認為耶和華並未開紅海,使百姓通過,只有少數奴僕躲藏在蘆葦中,逃避看守邊界的埃及士兵。因為覺得很奇妙而愈傳愈把這事神化了。他們認為耶和華沒有真的在西奈山顯現上與摩西講話,故須要一段時間讓此傳統發展。 

然而,因為經上也沒有說五經全由摩西記載下來,所以我們可能也不須要肯定地說每字每句都是寫。也許摩西和他世代的人所記載下來的,經過後人在上帝帶領之下重新編輯。但這並不是說,書中的許多內容到王國時期或被擄時期才存在。比方說,雖然以西結書、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被許多學者認為是祭司本(P)所包括的內容,可是這並不能證明五經中的這些部份是到那時候才記載下來。

Whybray認為五經如希臘的希羅多德一樣只是歷史書(Whybray1987, 225-230),這說法不合真理。五經說明上帝怎麼揀選以色列的祖先,使他們的列祖出埃及,向他們顯現,與他們立約並頒佈律法給他們。如果一個六世紀的作者所寫的與當時信仰相差太遠,他的書應該不會被接受。Whybray正確地指出除非找到資料,否則很難確定一卷書所用的材料是口傳的還是已記載下來的。但這就表示,所有的假說,包括Whybray的假說在內,都只不過是一些建議而已,不能證明他們所假設的與確實發生的是一樣。 

總而言之,如楊以德所說的,摩西五經來自摩西。但我們與楊以德也要承認這不是說每字每句都一定是他寫下來的(楊以德1986, 33)。 

四、創世記:導論 

書名:本書希伯來文名字按書上第一個詞稱為bereshit「起初」,而七十士希臘文譯本稱它為Genesis(來源、開始;這單字也用翻譯希伯來文的toledot,見下面)。這個名字是從拉丁文而來,被英文譯本所採用。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人顯然也參考這個名字,稱此書為「創世記」。 

作者:書上沒有說明是誰記載下來的。既然創世記與五經其他書卷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這卷書與整個五經作者的問題不應分開討論。下面有一章是針對學者對五經著作問題各種看法的探討,故這裡只稍稍提一下。根據傳統,摩西五經是摩西所記下來的。不過有一些詞語和插句是摩西以後加上的(10:14:「從迦斐託出來的有非利士人」、14:14:「但」、36:31-39:以東的王)。 

洪水的紀錄與兩河流域洪水故事有相同的地方。根據巴比倫的基迦美士(Gilgamesh)史詩,風神恩力勒(Enlil)因人太吵鬧,使他睡午覺睡得不好,所以決定要用洪水毀滅他們。然而,被誒阿神(Ea)發現,而誒阿神偷偷地通知烏特納皮石町(Utnapishtim),叫他作一艘大船,帶著家人、財產和各種動物,進船逃避洪水。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後,一切都淹沒了。方舟後來停留在一座山頂上,而史詩繼續說: 

到了第七日,我放一隻鴿子。鴿子飛來飛去,但回來了,因找不到停留之地,所以回轉。然後我放一隻燕。燕飛來飛去,但回來了,因找不到停留之地,所以回轉。然後我放一隻烏鴉。烏鴉去,看水已減少,就吃、飛旋、叫,而不回轉。 

出方舟後,烏特那皮石町獻祭,肚子餓的諸神就如蒼蠅般飛過來吃(Pritchard1975, 1: 66-71直接引用的部份在69-70)。雖然有這些相同之處,但並不表示聖經的作者是參考兩河流域的神話而寫,只是說古代以色列人所流傳的洪水故事和兩河流域的人所流傳下來的洪水故事有些關係。其實,1-11章全部可說似乎都以兩河流域為背景(比如,伊甸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人一同蓋的塔也是在巴比倫蓋的)。這也能配合下面所說族長們是從兩河流域來的。 

以族長歷史而言,到目前為止考古學者所挖掘的紀錄都未提到以色列的族長們。於是,惟一能討論的是,故事所描述的是否適合公元前第二千年的上半葉的環境?的確有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故事是第一千年在以色列產生的,也就是說,是靠毫無根據的民間傳說而寫的(VanSeters 1975; Thompson 1974)。然而,我認為還是有理由可以支持族長的故事的確是發生在二千年的上半葉且與當時的環境一致。 

首先,從公元前二千年的文件(公元前1700年左右被滅的瑪里王宮的泥版為最突出的例子)可以看見,屬西北部閃族語系的亞摩利人這時有與亞伯拉罕、雅各、以色列等相似的名字。這類的名字在公元前1000年之後的迦南人當中似乎較少使用(賴桑等1988749指出Thompson所提公元前1000之後的例子,如詳細地看,不是真的反對以上說的)。創世記所提到的許多城市,如示劍、伯特利、多坍和希伯崙,這時也都存在。 

其次,學者討論過族長們的遊牧生活。根據Johnvan Seters的論點,古中東的遊牧民族有三個特色,即季節性遷移、與本地人敵對以及常搬家。他說,因創世記所描述的族長們沒有這些特色,所以故事應是後來編出來的(vanSeters 1975, 13-38)。然而,有別的學者指出,公元前二千年的遊牧民族常常居住離城不遠的地方,他們放牧羊群,且向著農民不見得有敵對的心。比如,從瑪里的泥版可以看到這類的牧民(賴桑等 1988130-131;Garrett 1991, 72-73引用J.J. M. Robert,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6 [1977]: 109〕)。同樣,比族長們晚數百年努斯的遊牧生活似乎與創世記所描述的類似(Morrison1983, 155-164)。 

許多學者曾指出創世記中的族長們和從努斯挖掘的泥版所認識的何利人在風俗習慣方面有些相同(Harrison1970, 74-81; Bright 1981, 78-80)。這個地方不單離迦南地遠,也離族長們進迦南之前所住的地方不近。之外,努斯的泥版屬於二千年的中葉而非其開頭。另外,無法否認有些學者在作比較的時候不夠謹慎,以致誤解泥版所描述的,也誤解聖經的話。雖然如此,還是可提出以下的例子:在怒斯泥版中有一塊泥版提到某夫婦於婚前所作的約定,如果妻子不能生子,就要把使女許配給丈夫,代替她生孩子;且即使妻子自己後來有了兒子,仍然不許把使女所生的兒子趕出家門。認為此例子應可比較撒萊把夏甲給亞伯蘭的事。 

族長們的生活多方面也不符合摩西的律法。亞伯拉罕自己建築祭壇獻祭,不須要等祭司來。他跟自己的妹妹結婚(創20:12),是利未記說是不允許的(利18:9,11; 20:17)。雅各的兩個太太是姊妹們(創29:21-30),這也不行(利18:18)。這似乎表示,這些故事在摩西的律法之前已經存在,很可能也已經被記錄下來。 

最後,族長們常用El(上帝)這個神名來表示耶和華。根據烏加列的泥版,El是諸神之父也是他們的主。而舊約所描述迦南人和腓尼基人的宗教,都沒有提到El,只提到巴力。於是,學者認為公元前二千年,El比較重要,到了一千年左右,巴力已取代El的地位。書上也沒有提到族長們與迦南人在宗教上的衝突,這與公元前一千年的情況不一樣。 

這些理由之外,我還認為創世記中族長的故事很詳實地記載族長們的缺點,這可以支持聖經所記錄的是真實的。如果這都是以色列人論及自己的祖宗和屬靈榜樣的傳說而已,就很難想像,他們竟會描述那麼多不好的現象。 

五、創世記:結構、內容,與信息 

結構:創世記本身有明顯的結構。希伯來文toledot;和合本通常翻譯為「後代記」)這個單字在此書寫了十次(其實有十三次,但10:32反映10:125:13繼續25:12的話,36:9也明顯地重複36:1,兩個都講以掃的後代),每次開始書中新的部分。第一次的toledot在創2:4,使書分序言及十篇「後代記」,如下 

       序言:天地之創造(1:1-2:3
天與地的後代(人生與文化的開始)(2:4-4:26
亞當的後代(5:1-6:8
挪亞的後代(6:9-9:29
挪亞子孫的後代(10:1-11:9
閃的後代(11:10-26
他拉的後代(11:27-25:11
以實瑪利的後代(25:12-18
以撒的後代(25:19-35:29
以掃的後代(36:1-37:1
雅各的後代(37:2-50:26

註一:「天與地的後代」和合本寫「創造天地的來歷」,但這部分並不是講天地的來歷,而講創造天地之後發生的事。

註二:RichardK. Harrison有另外一個說法:他認為’elletoledot是指著這片語以上所寫的,並且不只屬於創世記的結構,也讓我們了解摩西在寫該書時使用的一些材料。他還認為toledot的句子原來是泥版末尾的題記(colophon),說明該泥板是由誰記載或該板是屬於誰。Harrison認為創1:1-37:1是根據十一張古代泥版而寫的。 

至少有兩個原因可證明這個說法不大可能。第一,從上面我們得知字母文字似乎是在二千年的中葉才發明。楔形文字很複雜,應該只有宮室的少數文士才會寫,故難想像身為半遊牧民族的亞伯蘭,會在進迦南時帶著至少六片寫滿楔形文字的泥版。其次,根據Harrison的說法,敘述亞伯拉罕生平的泥版屬於以實瑪利,談論以實瑪利的泥版則屬雅各,敘述雅各的故事屬以掃,而雅各的兒子們則有記載以掃的材料。因此舊約學者不大接受他的假設(Harrison1969, 543-551)。

我們通常把創世記分為1-11章和12-50章兩個部分。另外,也可以用重要的區域來分:

以創世記的神學架構來說,可以把創世記分為兩個部份,即1:1-11:9 11:10-50:261:1-11:9 談到人類的墮落,持續地生活在上帝的計畫、上帝的賜福之外,最後驕傲地建造巴別塔而被分散在全地上。11:10-50:26 則敘述上帝面對此一情況就從敗壞的人類之中選出一個人,立新民,選為祂自己的子民,並賜他們一塊地。祂要透過此新民賜福給全地的人類。這樣看來,11:10起是提供被選出來的人的背景。 

如果把這個分法與toledot 的結構一起看,我們就發現,11:10之後六個部分是兩個兩個排列(一組)的方式,每組第一個記述的很短,且對創世記之後的故事沒有影響,每組第二個所記述的後代均為下面故事的主角: 

閃的後代                  - 他拉的後代
以實瑪利的後代       -     以撒的後代
以掃的後代            - 雅各的後代

這樣,創世記的大綱也可這樣寫:

序言:天地之創造(1:1-2:3

原始歷史(2:4-11:9
       
天與地的後代(人生與文化的開始)(2:4-4:26
       
亞當的後代(5:1-6:8
       
挪亞的後代(6:9-9:29
       
挪亞子孫的後代(10:1-11:9

耶和華揀選祖先歷史(11:10-50:26
       
閃、他拉的後代:亞伯拉罕和以撒(11:10-25:11
       
以實瑪利、以撒之子(25:12-35:29
       
以掃、雅各之子(36:1-50:26

文體:基本上,除了序言和最後賜福的話以外,有兩種文體,就是家譜和敘事。家譜又可以分為幾種。這些家譜在創世記中顯然也有不同的角色。第5章和11章的家譜把先祖(亞當、挪亞)透過十代父子聯與家譜最下面的人(挪亞、亞伯拉罕)。第10章的家譜則顯示民族的關係與共同的來源。有時候現代的學者建說創世記前面的部分是神話。如果意思只不過是「論到神的話」,那麼整個聖經就只是神話。但他們要表答的常常是,這幾章不是真的談論過去的事,乃是以談論古代過程的方式,形容人類世代生活的某些經驗。這樣的說法實在無法讓人接受。作者的意思無疑地是要敘述過去真正發生的事情。上帝真的創造世界、人真的曾經墮落等。創2:4-11:30應該說是「神學性縮寫的歷史」,而族長歷史是「神學性的歷史故事」。 

內容:創世記的序言宣佈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其中35次提及上帝的名字,強調是上帝創造世界。上帝開始創造世界之先,空無一物。與古中東其他民族的神話不一樣,沒有原海怪獸。太初有上帝。上帝也沒有變成天地,乃是用祂的話和祂的大能創造了一切。創世記序文的結構強調創造工作的計劃與秩序。上帝看祂所創造的萬物時,有7次說「看是好的」,工作完成時,說「甚好」。創世記的作者若看環境,不會看一切都甚好。雖然如此,他宣佈,上帝創造天地,一切都是完美的。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賜福他們,要他們在美好的地上生養眾多掌管那地。這是人的榮耀,同時也表示人要靠上帝而生活。上帝賜福安息日,把它當作聖日,讓人可以常為上帝所賜給他的,而感謝讚美祂。在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中,創世記斷定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造男造女。樂園的故事顯露耶和華上帝看顧祂所造的人。 

人受試探而墮落。創世記並不說明罪惡是從哪裡來的。上帝所造的一切都甚好,但忽然在所造之物之中有一個惡者是引誘人背叛上帝的。牠引誘人懷疑上帝的話、懷疑上帝本為善、懷疑祂的審判,並想倚靠自己。結果是,人必須離開生命樹,經驗痛苦和勞苦(`issabon)。從這時候起,到處都看見罪的結果。人離開上帝,也深深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墮落以後我們除了看見上帝審判人的罪,更看見祂的忍耐。祂沒有立刻把亞當、夏娃殺掉,而是繼續使人生養眾多並賜他們長壽(見第5章)。創6:5-8告訴我們地上的人滿是罪惡,讓上帝難過。於是,上帝要用洪水審判世人,使凡有肉體的滅亡。但祂還是捨不得放棄人類,而叫挪亞蓋方舟。洪水仍沒有使人悔改(8:20-22)。雖然如此,上帝再一次賜福於人(9:1起)。可惜,世人未能醒悟。他們不明白要倚靠耶和華並跟從祂,才能得著福份與豐盛的生命。他們驕傲得想傳揚自己的名,而被分散在全地上(11:1-9)。 

上帝仍然不肯放棄人類。祂要賜福於他們。因此,上帝揀選亞伯蘭,把一塊地賜給他,讓他成為屬上帝的子民,使萬族因他和他的後裔得福也叫他的名為大(12:1-3)。亞伯蘭信上帝,上帝稱他為義,並與亞伯蘭立約(15章)。上帝的計劃有好多攔阻,祖先常常軟弱犯錯,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也不能生孩子,雅各因欺騙哥哥而遠逃到國外。但上帝從未放棄祂的計劃,以大能大愛超過一切的攔阻。雅各之子因為嫉妒,而將約瑟賣到埃及,上帝卻使約瑟救雅各之子經過七個荒年。創世記結束時,亞伯拉罕的後裔仍在埃及,但上帝曾向亞伯拉罕應許,要使他們回到祂所賜給他們的迦南地。 

最後十四章常被稱為約瑟的故事,但其實是記載雅各所有兒子的故事。除了約瑟之外,故事中最凸出的就是猶大。38-39章使他們兩位成為對比。被賣到遠處的約瑟在困苦的環境中拒絕主人的妻子的引誘,反而在各方面對耶和華忠貞,連在監獄裡還為他人祝福。猶大則自行離開家到遠處,與迦南人為友,並與迦南女子結婚,也為兒子娶迦南女子為妻。當他看見妓女時,他與她同房,未料那位妓女竟是他的兒婦。哥哥們將約瑟賣掉,是出於他們的惡心,但耶和華用卻反透過約瑟拯救以色列家的性命﹝45:5;50:20﹞。同時,上帝改變猶大﹝44:18-34﹞,甚至也應許要將王權賜給猶大的後裔﹝49:8-12﹞。這都出於上帝的恩典。

如果說整本聖經是談論創造天地、人的墮落、神的拯救,以及造新天新地等四個主題,那麼創世記就是談論前面兩個主題並開始第三個主題。這使得創世記在聖經中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創造及墮落在新約時代仍然與舊約時代一樣重要。創世記第2章與啟示錄20-21章有密切的關係;第3章描述的墮落是整個拯救工作的背景。創3:14上帝咒詛蛇的話,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從新約瞭解均由耶穌成就(羅16:20)。洪水是末日審判的預表。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都在基督耶穌裡應驗。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使凡信祂的得永遠的福份與生命,更使他們居住在新天新地。上帝怎麼帶領亞伯拉罕,使他本來軟弱的信心不斷增長的歷程,可以幫助我們的屬靈生命持續成長。雅各的故事則幫助我們更看見上帝的恩典。 

 附錄:創世記與歷史

讀創世記1-11章時,我們會面臨一些特殊的困難。例如:以上幾章與兩河流域的材料有相似之處。且如果按字面意思來解釋,這幾章與現代人對時間和其發展的認識,會發生極大的衝突。兩者如下:

 

創世記字面意思

現代的看法

世界與大自然形成的時間

6

幾十億年

人類存在的時間

6000年左右

一億年以上

人是怎麼來的

一次由上帝創造

經過長時間和許多階段演化而來

洪水

淹沒全世界的洪水

沒有淹沒全世界的洪水

最早的文化

農業和牧養

採集食物、狩獵

 首先要注意,與上表有關係的不只是聖經與科學,乃是聖經、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實在發生的事,和我們對所發生的事之了解。我們認為聖經與實在發生的事沒有衝突。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聖經也是上帝的話,所以應該一致。

 以我們對實在發生的事的了解而言,我們應注意科學的理論是不斷被推翻、更新的。我們的父母所學的科學理論和我們的孩子所學的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這方面應持謙卑的態度,而不以目前所流行的說法就認定聖經說得不對。

 然而讀創世記1-11章的確有其困難度,所以我們也應謙卑的自問,我們所做的解釋是否正確。比方說,關於創世記第1章裡記載上帝的創造,有人建議過六天可能作敘述的架構,要以世人能明白、最簡單的方式說明上帝按其計劃,以系統性的方式,一步步完成祂的創造工作,而不是特別注重這過程的時間有多長。同樣地,創世記5章和11:10-26的家譜,一個重要的目的顯然是在把創造與挪亞、挪亞與亞伯拉罕連貫在一起;因此,有個說法認為各家譜中十個名字只是代表性的,而非亞當和挪亞、挪亞和亞伯拉罕之間所有的後代。

 創世記可能是三千多年前撰寫的。因此,有一些不易回答的問題,並不足為奇。無論如何,我們深信聖經是上帝顯現給我們的道,是我們可倚靠的。

 

布賴特
  
    1972    以色列史。蕭維元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楊以德
        1986   
舊約導論。香港九龍:道聲。

賴特
        1967
   聖經考古學。夏華和谷照凡譯。台南:東南亞神學協會。 

賴桑、赫伯特,和畢斯
        1988  
舊約綜覽。馬傑偉譯。香港:種籽。

Albright,William Foxwell
  
     1957   From the Stone Age to Christianity: Monotheism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Press. 3rd ed.

Alt,Albrecht
        1968   Essays on Old Testament History and Religion. Translated by R. A.Wilson. Anchor Books. New York: Doubleday.

Anderson,Bernhard W.
        1972   Introduction in A History of Pentateuchal Traditions. By MartinNot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print:
                   Atlanta, GA: Scholars, 1981. 

Berlin,Adele
        1994   Poetics and Interpretation of Biblical Narrative.
WinonaLake, IL: Eisenbraun. 

Bright,John
        1981   A History of Israel. 3rd ed. SCM Press. 

Cassuto,Umberto
        1961   The Documentary Hypothesis. Jerusalem: Magnes. 

Childs,Brevard
        1979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Philadelphia, NJ:Fortress.

Coote,Robert B.
        1990   Early Israel: A New Horizon.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Davies,Philip R.
        1992   In Search of ‘Ancient Israel’.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Series 148. Sheffield, UK: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Reprint 1995).

Garrett,Duane A.
       
1991   Rethinking Genesis: The Sourcesand Authorship of the First Book of the Pentateuch. Grand Rapids, MI: Baker. 

Glueck,Nelson
        1970   The Other Side of the Jordan. Reprint: Cambridge, Mass.: American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2nd ed. 

Gunkel,Hermann
        1964   The Legends of Genesis. New York. 

Harrison,Richard K.
        1969   Introductionto the Old Testament. GrandRapids, MI: Eerdmans/IVP (Reprint 1977).
        1970   Old Testament Times.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Houtman,C.
        1989    “The Pentateuch.” In 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Ed. A. S.Van der Woude. Translated by Sierd Woudstra.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Morrison,Martha A.
        1983   “The Jacob and Laban Narrative in Light of Near Eastern Sources.” BiblicalArchaelogist 46.3: 155-164. 

Noth,Martin
        1972   A History of Pentateuchal Traditions. Translated by Bernhard W.Anders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printed: Atlanta, GA: Scholars Press, 1981. 

Pritchard,James B. (ed.)
        1975   The Ancient Near East. 2 vol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Rendtorff,Rolf
        1991   The 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Fortress. 

Thompson,T. L.
        1974   The Historicity of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s: The Quest for theHistorical Abraham. Beiheft zur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sche Wissenschaft 133. 

VanSeters, John
        1975   Abraham in History and Tra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 

Whybray,R. Norman
        1987   The Making of the Pentateuch. Sheffield, UK: JSOT Press.





回首頁    索引頁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