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歷史(二):公元前第一千年代

一、以色列和猶大史900-722年左右

雖然大衛統一以色列﹙並且不屬於以色列和猶大許多地區﹚,但主要是在王的權力下所統一的國家,而非自然為一的。於是,當所羅門駕崩時,大衛帝國國土分裂;不但以色列﹙北國﹚成為獨立的國家,以東、摩押、亞捫,和非利士人等,也好像都是在這時脫離猶大的統治。

大衛和所羅門的時候,埃及很弱。然而,所羅門還在位的時候有新王示撒﹙碩聖客,公元前946-913年?﹚統一埃及,立埃及第二十二朝。根據王上11:40,後來為以色列王的耶羅波安背叛所羅門王不成功後,就逃到示撒王那裡。在所羅門駕崩後第五年,示撒出兵到巴勒斯坦。王上14:25說,他「來攻擊耶路撒冷」,但示撒王自己所立的碑銘並未提到耶路撒冷,只提西部和北部的城邑。也許羅波安在埃及王尚未到耶路撒冷之前已經納貢,就是王上14:26說埃及王「奪了」的東西。根據聖經的描述,這幾代的猶大和以色列不斷地交戰,故國勢都相當地弱。同時,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亞蘭國則愈來愈強盛。

第一位在聖經之外的古代記錄中被提到的以色列王是建造撒馬利亞的暗利。他與猶大相處和睦,也與腓尼基人聯盟。這樣,無論是軍勢方面,或是國際貿易方面,方能防備亞蘭的勢力和特權。為要使與腓尼基人的所立的約穩定,暗利為王子亞哈娶了泰爾王的女兒耶洗別。根據摩押王米沙所立的碑銘,暗利壓迫摩押「許多日子」,(Pritchard 1969, 320-321; 1975, 1: 209-210)聖經也說,摩押在亞哈的年代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王下3:4﹚。

暗利的兒子亞哈延續父親的政策。這時亞述的國勢愈加強盛,其王撒縵以色三世﹙859-825年﹚越過幼發拉底河,征服敘利亞巴勒斯坦,達到海邊,並且得到木頭和鐵。於是與河西的王聯盟,853年在卡卡與亞述王交戰,攔阻亞述王,使他暫時無法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發展其國勢。在這次的戰爭中,哈馬、亞蘭,和以色列的亞哈王是最重要的聯盟成員。

聖經所描述以色列與敘利亞這時候不斷的爭戰,難安派與別的材料所記載的。也許有一些衝突是離在亞述比較遠的以色列不見得樂意參加反抗撒縵以色的活動,另外亞哈和亞蘭王兩個也可能都想作頭。無論如何,亞蘭王哈薛在但所立的碑銘也提到他登基前,以色列和亞蘭有衝突(Lemaire 1998, 3-14)。

卡卡戰之後不久,亞哈過世。摩押王米沙趁著這個機會背叛,經過一次的戰爭後﹙列王紀下第3章﹚,終於獲得自由。根據摩押王自己描述,他也在亞嫩河的北邊征服了一些地區(Pritchard 1969, 320-321; 1975, 1: 209-210)。

過了幾年,撒縵以色出兵過河。841年他在大馬士革的附近搶掠。這時,以色列王在基列的拉末「因為亞蘭王哈薛的緣故,把守城﹙王下9:14﹚。可惜約蘭王受傷,而回到耶斯列。Ahlström認為這次的仇敵並不是亞蘭,乃是亞述。他的理由是,這次哈薛是逃回大馬士革躲避亞述王,故無法與以色列交戰(Ahlström 1993, 593-594)。無論如何,以色列軍隊的一位將軍篡位,殺了王的家﹙甚至也殺猶大王和其家中的許多人﹚,並趕緊向亞述納貢﹙有亞述王的碑銘記載,甚至有圖畫﹚。依據當時的情況,這應該是很好的政策;亞述的勢力和野心太大,無法抵擋。未料亞述王隨即離開,與亞述以北的吾拉珥土(亞拉臘)國交戰,使已違背與腓尼基和猶大之約的以色列馬上落在亞蘭的手裡,成亞蘭的屬國。

1993年考古學者在特樂但挖掘出似乎是屬於這時代的一塊碑銘,。雖然學者們曾針對碑銘上所記載的解釋與意義發生過熱烈的討論(Biran and Naveh 1993, 26-39; Davies 1994, 54-55; Rainey 1994, 47; Freedman and Geoghegan 1995, 78-79),但根據目前相當普遍被接受的解釋,這是亞蘭王哈薛所立的碑銘。在當中哈薛宣揚他的得勝,說他殺了以色列王〔〕蘭和大衛家﹙猶大﹚的王〔〕謝(Lemaire 1998, 3-14; Na’aman 1999, 3-17;「〔〕」表示碑文上無法讀的字母)。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應該依據哈薛所說的,而非依據聖經(Na’aman 1999, 10-11)但既然兩王被殺,就使亞蘭成為以色列的王,所以亞蘭王接用耶互的貢獻,是合理的。

撒縵以色離開之後,亞述有三十多年的時間較為衰弱,因此給亞蘭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國勢,使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最後都或多或少在哈薛王的控制之下。公元前805年阿大德尼拉利三世﹙809-783年﹚開始西伐,於796年打敗大馬士革,並要求非利士地、以東,和「撒馬利亞王約阿施」進貢﹙亞述的記錄中有記載﹚。然而,阿大德尼拉利駕崩後,亞述再次有近四十年較衰弱的時期。這是以色列和猶大關係恢復的時間,兩國的互動似乎也很好。於是貿易繁榮,上流社會生活富庶。這時南部的先知阿摩司在伯特利工作,責備貧富不均的現象。這時,以色列的王是耶羅波安二世,而亞撒利雅﹙烏西雅﹚則統治猶大。

耶羅波安過世後,亞述有新王登基,就是提革拉畀利色三世﹙745-727年﹚。他先處理國內諸侯的問題﹙把大的諸侯國劃分成小的諸侯國,並且不允許兒子繼承父位﹚,然後分往西、南、北發展亞述的國勢,。這時的以色列情勢不穩定,常有篡位者。根據亞述王的碑銘,以色列王米拿現於公元前738年納貢(有學者認為是740年〔Shea 1978, 49〕,甚至可能是743年〔Thiele 1994, 120-131〕),這是聖經列王紀也提到的﹙王下15:19-20;「普勒」是提革拉畀利色的巴比倫文名字﹚。米拿現駕崩後,比加篡位,與亞蘭、泰爾、非利士人的城邦、以東、摩押和亞捫聯盟,反抗亞述。亞哈斯王所統治的猶大並未參加,故以色列和亞蘭於734年攻擊耶路撒冷,打算逼迫亞哈斯下台,另立對盟國效忠的王﹙就是所謂的敘利亞和以法蓮之戰﹚。然而,亞述王馬上出面,於732年毀滅大馬士革,立亞蘭和加利利為亞述國的省,並且下令比加下台,立何細亞在撒馬利亞作亞述的屬國王。提革拉畀利色過世後,以色列﹙與許多屬國一樣﹚再次背叛,其子撒縵以色五世﹙727-722年﹚圍攻撒馬利亞,最後終於滅城。以色列則於公元前722/721年滅亡。

附錄:以色列和猶大王國的年代

從以上所談的可見聖經中兩國的歷史大致上能與外得的材料相配合。然而,還是有一些困難。在列王紀中,分國的時代一直說新猶大王在當任以色列王哪一年登基,也說北國王在猶大王之哪一年登上寶座,甚至說每一位王是在位多久。敵軍侵犯時,書上也會說明是猶大王或以色列王在位哪一年發生的。可是兩國的王的年代算起來數目不一樣(從耶戶到北國滅亡,以色列王統治的時間一共有144年左右,猶大王卻一共統制猶大166年)。Edwin R. Thiele(Thiele 1994)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他的年代表是根據以下的事實與假設:

1. 事實:在以色列有登基年(過年後才開始第一年)與非登基年(王第一年就是自登基的日子起算,到第一次過年的時間,過年後才算第二年)的差別。

假設:原來猶大與亞述一樣用登基年的算法,而以色列與埃及則以非登基年來算。自亞他利亞的時候,猶大改用以色列非登基年的算法。而當亞述的影響力增強時,以色列與猶大同時改用登基年的算法。

2. 問題:兩國的「國曆」是以秋天的Tishri月開始,還是以春天的Nisan月開始?

假設:在猶大「國曆」以Tishri開始(「聖曆」與「農曆」以Nisan開始),在以色列則與埃及一樣,「國曆」是以Nisan開始。

3. 事實:列王紀兩次提到王子代替父親攝政或與父親一同當王(王下8:16; 15:5)

假設:另外還有四個攝政。

在第10-9世紀,Thiele似乎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但在第8世紀有些問題仍然存在。比方說,大多數學者,包括對這時代非常熟的Hayim Tadmor,認為米拿現是在公元前738年向亞述王納貢,而Thiele則說是743年。這時代聖經的記錄也特別難整理,似乎彼此有衝突(比如見王下17:1, 6; 18:1, 10)。Thiele認為列王紀的作者誤用的資料,以為何細亞王720年才開始作王,這樣也表示希西家在何西雅王尚在位時登基的記錄是錯的。有些學者假設希西家曾有一段時間與父親一同作王,Tadmor則認為希西家在726年已經開始作王,且西拿基立攻擊耶路撒冷不是在希西家第14年(Cogan and Tadmor 1988, 228)。

以色列聯合王國各王的年代如下:掃羅公元前1000年之前、大衛1010-970左右(?)、所羅門970-930左右(?)。分國後的年代,請參見以下附表。請注意,下面是根據Thiele的年代表,其實不同學者所建議的年代表會有一些差別,但這些差異通常不會超過十年左右。

註一:Thiele給米拿現的年代可能不對。米拿現於公元738年好像仍然在位。這當然也會影響耶羅波安的年代,就是如果米拿現於738年仍然作王,則耶羅波安二世最早可能於749年過世。但因為Thiele認為他與父親一同作王,所以不會影響耶羅波安之前以色列王的年代表。

註二:不過,如果認為兒子希西家是727年登基,則亞哈斯應該是於747-727其間作王,前面的部份是與父親一起作祖父的攝政。

註三:Thiele給希西家的年代違背幾節經文所說的如王下18:1, 10。希西家的年代很難確定,無論如何推算,好像總會違背一些經文。然而,如以上所言,727-698年是比較可信的年代。

二、猶大史722-586年

撒縵以色駕崩後,亞述有篡位者,自以古代偉人撒珥根的名為名。撒珥根二世﹙721-705年﹚一登基,許多屬國與省份立即背叛。721年迦勒底的君王米羅達巴拉但在巴比倫立國,與以蘭人聯盟,成功地反抗亞述。一直到710年均保持獨立,而終於大敗逃國。715年埃及王進貢(這時埃及沒有統一,其國土分裂為多國,向亞述王納貢的是埃及東北的國家),巴勒斯坦各王這時應該也是。後來亞實突帥領由非利士人的各城邦、摩押、以東,和「住海島的民」來背叛亞述。猶大可能不參與這次的背叛。盟國大概希望埃及能支持他們。於是撒珥根差派他的元帥﹙賽20:1「他珥探」= turtanu =元帥﹚到亞實突。亞實突王逃到埃及,但埃及王卻把他送到亞述。撒珥根後來立亞實突為亞述的省,把亞實突的貴族擄到亞述,又將別處的人民遷到亞實突。這時,希西家作猶大王。希西家可能於公元前727年登基,作王29年。

雖然何細亞在位第三年﹙王下18:1﹚好像是更早,但既然撒馬利亞在希西家第六年被滅﹙王下18:10﹚,所以應該是在727年才登基。如果賽14:29所提折斷的杖是提革拉畀利色三世,則亞哈斯和亞述王應該是同一年過世,而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27年(Cogan and Tadmor 1988, 288)。

撒珥根戰死後,除了希西家、亞實基倫、以革倫等聯盟群起反抗亞述;腓尼基人也同時背叛,且米羅達巴拉但也回到巴比倫。這時,努比亞的王沙巴擴﹙713-698年?﹚已征服埃及的東北,當然對巴勒斯坦很有興趣。約旦東邊的國家似乎沒有參與這次的背叛。希西家這時從基訓泉挖隧道有534公尺長,引水到耶路撒冷,除了聖經的記載之外,在隧道裡也有碑文的紀錄。

先處理巴比倫之後,西拿基立﹙704-681年﹚於701年到了巴勒斯坦,一國一國、一城一城地打敗當地的聯邦。到了以革倫之前,有古實/埃及的王子特哈加﹙690-664年為埃及王﹚所率領的軍隊來交戰;埃及的軍隊退守到迦薩,而亞述王就攻佔以革倫。然後,西拿基立佔領拉吉﹙考古學者找到了亞述的圖畫﹚和立拿,同時派遣部隊至耶路撒冷﹙王下18:17-19:8﹚。根據列王紀的記載,亞述王的代表用宣傳手段,希望耶路撒冷的百姓因喪膽而背叛希西家,並接受亞述王。這時,特哈加似乎想趁亞述王沒有防備的時候前來攻擊,而被王發現﹙王下19:9﹚,故無法成功。同時,在亞述的軍隊中出現瘟疫,迫使亞述王撤軍。亞述王的記錄中有關於耶路撒冷記載,說道:「我把希西家關閉在他的京都耶路撒冷中間,如同籠中的鳥一樣。」(Pritchard 1969, 291; 1975, 1: 199-201)。但這次戰爭後的猶大真像「瓜田的茅屋」﹙賽1:8﹚;耶路撒冷之外的猶大不但受到重大的破壞﹙亞述王搶掠了猶大46座有城牆的城邑﹚,而且只有首都附進的山區仍屬猶大,換言之,猶大已由國家變為城邦(Ahlström 1993, 714-715)。

在希西家的兒子馬拿西的日子,小猶大就作亞述的屬國。這時亞述的國勢達到了高峰,甚至兩次佔領埃及。663年亞述王搶掠底比斯﹙聖經的挪亞們﹚。以撒哈頓的記錄提到馬拿西和另外21位王為亞述王的王宮進貢材料(Pritchard 1969, 291; 1975, 1: 201-202)。代下33:11說有一次亞述王「用銅鍊鎖住」馬拿西,「帶到巴比倫去。」也許是埃及和巴勒斯坦的國家想背叛亞述,強迫馬拿西參加,而因亞述王了解小猶大的情況,所以讓他平安地回去,甚至可能把猶大之前統治的一些地區還給他。

埃及西北部的王散馬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664-610年﹚統一埃及,脫離亞述的統治。巴比倫背叛,亞述王亞述巴尼伯﹙668-627年﹚這次雖能打敗巴比倫,但國勢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強大。亞述巴尼伯駕崩後,尼布甲尼撒的父親拿保卜拉撒﹙626-605年﹚在巴比倫立國。拿保卜拉撒與以蘭及阿拉伯人聯盟,於616年攻擊亞述,結果大敗,在名叫塔克利堂的城被亞述和埃及的軍隊圍困。這時,馬代﹙米底亞﹚人剛好從東邊攻擊亞述國,故亞述和埃及的軍隊離開塔克利堂,要防備東方來的危險。於是拿保卜拉撒與馬代聯盟,於612年進攻尼尼微,把城滅了。亞述把首都遷至哈蘭後,巴比倫又連同馬代攻擊哈蘭。亞述在埃及的支持下,於609年將首都遷移到幼發拉底河河西的迦基米施。這時埃及的新王是尼哥二世﹙610-594年﹚。606年埃及的軍隊再次過河,逼迫拿保卜拉撒讓步。但這時巴比倫王立王子尼布甲尼撒為元帥,引起天翻地覆的改變。605年尼布甲尼撒打敗埃及在迦基米施的軍隊,並追趕至巴勒斯坦,而「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奪去了。」﹙王下24:7﹚。

在猶大,約西亞﹙640-609年﹚作王。亞述王亞述巴尼伯過世後,埃及王就成了巴勒斯坦的主。剛開始可能特別對海岸的平地和海岸之路比較有興趣,使位在山裡的猶大暫時比較自由。列王紀告訴我們,約西亞這時施行宗教改革,並且出兵到伯特利,拆毀伯特利的祭壇﹙列王紀下22-23章﹚。埃及出兵幫助亞述時,給猶大的空間可能愈來愈少,而約西亞應該是埃及的屬國王。609年法老尼哥要去幼發拉底河時,約西亞可能以為新王沒有前王那麼能幹,希望脫離埃及的主權,所以發兵到米吉多與埃及王交戰,結果竟戰死了。「國民膏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父親作王」﹙王下23:30﹚。約哈斯顯然不是長子﹙見31和36節﹚,而尼哥自迦基米施回來候,就立哥哥以利亞敬/約雅敬為王,把約哈斯帶到埃及。

605年巴比倫的軍隊進軍迦南,因此約雅敬不能不背判埃及,投奔尼布甲尼撒,猶大就成了巴比倫的屬國。根據但以理書,尼布甲尼撒這時就「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胃中」把幾個年青人帶進巴比倫來﹙但1:3-4﹚。601/600年巴比倫的軍隊侵犯埃及而被趕回去。埃及王到巴勒斯坦,征服迦薩,於是約雅敬背叛巴比倫﹙王下24:1﹚,以埃及王為宗主。不久後,巴比倫養兵後於597年攻擊耶路撒冷。約雅敬的兒子約雅今投降而與「王母、后妃、太監,與國中的大官」一同,根據列王紀一共接進一萬人,被擄到巴比倫」﹙王下24:14-16﹚。尼布甲尼撒立約雅今的叔叔西底家為王。我們要記得,雖然巴比倫已經幾次打敗埃及,但尼哥的兒子散馬提克二世﹙595-589年﹚所統治的埃及國勢也不小,究竟誰能控治巴勒斯坦,對當時的領袖未明。於是過了幾年,西底家再次靠埃及而背叛,結果尼布甲尼撒於588年圍攻耶路撒冷,並586年滅城,把許多百姓擄到巴比倫。然後巴比倫王立基大利為猶大省長,但過不久,基大利即被殺害。

註一:Thiele推算希西家的年代違背幾節經文所說的(如王下18:1, 10)。希西家的年代很難推測,無論如何,好像會違背一些經文。然而,如以上所說,727-698年是比較可信的。

三、猶大被擄與歸回的時代(586-530年左右)

關於耶路撒冷被滅以後的猶大,所知不多。耶利米哀歌應該是這時寫的,但是否是基大利被殺前或是許多猶大人下埃及後,仍在猶大的人寫的,就無法確定。在撒瑪利亞已經有許多民族混合。在猶大,應該還有不少真正敬畏耶和華的百姓。但他們沒有聖殿、沒有領袖,可能也沒有先知,這必定帶給他們許多苦難,也可能使一些人因而離開耶和華。

從被擄前的先知書,我們知道那時有許多人拜偶像。考古學者在猶大和耶路撒冷找到非常多的女神像。在士非拉有一大片區域有時被猶大統治,有時又被非利士人佔領,故不知百姓的認同感有多深。因此可以想像,在被擄的人回來的時候,猶大住了很多拜偶像又不覺得自己屬於以色列的百姓。

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大多數一同住在自己的地區,如以西結所提的迦巴魯運河邊的提勒亞畢(結3:15)。部分人慢慢被當地人同化,也有許多人雖然未被同化,但還是滿能適應當地的生活。但顯然也有許多猶大人保有他們的特色,以他們的信仰和對耶路撒冷的想念為共同的寶貝及盼望,等候能回去的日子。

尼布甲尼撒死後,由兒子以未米羅達(562-560年)接位。560年,王的女婿內利革立撒(Neriglissar, 559-556年)篡位。其子登位後三個月,有大臣拿波尼度(Nabunaid/Nabonides, 555-539年)篡位,為巴比倫國最後的王。拿波尼度是哈蘭人,其父為月神的祭司。王多年住在阿拉伯沙漠中的綠洲提瑪,國事由王子伯沙撒管理。拿波尼度信奉月神,與馬獨克神的祭司發生衝突。當危機接近時,還將全國重要神像聚集在首都,欲將全國的神力集合起來保護巴比倫,此舉反讓馬獨克神的祭司不悅而歡迎敵軍進城。

在巴勒斯坦,巴比倫代替亞述統治天下,但事實上巴比倫國沒有亞述那麼強大。無論是尼布甲尼撒或是後來的王,都不能征服埃及。此外,如以上所述,是巴比倫和馬代一同從兩方攻擊,亞述才因此被滅。馬代(米底亞)從未屬巴比倫國,而是屬於巴比倫以北和以東,比巴比倫更廣大的帝國。

馬代人為印度歐州的民族,住在兩河流域以東的山區,語言似乎與古代波斯文接近。公元前844年第一次出現在亞述的記錄中,後來亞述歷任的王也都曾提到(Yamauchi 1990, 47)。馬代是由許多地方性的首領治理,其中許多地區作過亞述的屬國,到第七世紀才統一。徐阿夏拉(Cyaxares,625-585年)王與巴比倫聯盟,先在亞述以北的領域發展國勢,直到安那托利亞的東部,甚至也勝過塞西亞人(Scythians),然後在公元前614年成功地攻擊亞述城(Yamauchi 1990, 53)。幾年後,亞述全國被滅,兩河流域之中下游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由巴比倫統治,安那托利亞的東部、兩河流域的上游,及東山則由馬代王統治。

居魯士(古列/塞魯士;古代波斯文:Kurush)的祖宗為阿坎門斯(Achaemenids,700-675年?),父親為康比斯一世(Cambyses I,600-559年?),母親為馬代(米底亞)王阿施提偉哥(Astiages,585-550年)的女兒嫚妲妮(Mandane)(Yamauchi 1990, 70, 72, 79)。居魯士於公元前559年左右登上馬代帝國的屬國安山(波斯的古名)的王位,553年背叛外祖父大王,550年完全打敗馬代,立波斯為大帝國。然後率兵進安那托利亞,與里底亞王交戰,547/546年打敗里底亞,540年再轉往巴比倫。這時巴比倫國東部古提幕省(Gutium)的省長古巴魯(Gubaru/Ugbaru;希臘文:Gobryas)投奔居魯士。事實上是古巴魯的軍隊先進巴比倫(539年),據說城門還為他打開,對巴比倫王拿波尼度不滿意的馬獨克祭司歡迎居魯士進城,尊他為拯救者。古巴魯後來成為巴比倫的省長,居魯士甚至可能也立他為巴比倫屬國的王。古巴魯於538年10月過世(Shea 1971-1972和1982)。

1879年發現所謂居魯士圓筒中提到,居魯士讓被擄到巴比倫的各神像回家鄉, 。聖經中提到,居魯士下詔命讓猶大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只有祂是神),願上帝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拉1:2-4)

雖然在居魯士的圓筒中沒有提到耶和華,耶和華也不是神像,不會被擄掠(Ahlström 1993, 815-816),但上面經文的內容與居魯士的政策一致,寫法也大致上像波斯王寫的。居魯士對巴比倫人說,巴比倫神馬獨克已將天下萬國賜給他,所以有可能他對猶大人說是耶和華把此權力賜給他。國家要負責建殿經費的作法,也合乎波斯王的習慣(Yamauchi 1990, 90-92)。

附錄:巴比倫國的王和聖經相關的書

四、居魯士後波斯時代(530-330年左右)


居魯士於530年過世,其子康比斯二世(529-522年)接續王位。聖經中並未提到康比斯,但他曾出兵埃及,並征服埃及全地。奶絲女神(Neith)的祭司也是海軍元帥的吳迦何瑞士尼(Udjahorresnet)投奔波斯王,被立為大祭司。王吩咐他把奶絲廟裡居住的外國人趕出,潔淨女神的聖所。吳迦何瑞士尼也是全埃及的主任醫師(Yamauchi 1990, 104-109)。522年康比斯得知有人在波斯篡位,於是王趕快離開埃及,要回首都,卻在路上受傷而過世。

篡位者自稱是康比斯的兄弟,而大流士(大利烏)有碑文卻聲言不是。其實,原來是這個碑文(因大,並且因為用亞甲文、以蘭文和古代波斯文等三種語言)使學者們能開始讀楔形文字(Yamauchi 1990, 131-135)。七位屬貴族的大臣聯合殺了篡位者,而其中一位就是大流士(古代波斯文:Darayavaush,希伯來文:Daryawesh(Yamauchi 1990, 129)、希臘文:Dareios;521-486年 )登上王位。這時全國都有叛亂,但王一一地平亂。雖然居魯士曾下令要重建聖殿,但因為有不同的攔阻,所以多年仍遲遲不能完成。直到大流士第二年(公元前520年)才(重新)開工(該1:15)。河西的「總督」達乃來視查(其實他可能只是總督下面的省長,Olmstead 1944, 46),也發函尋問王,王確認居魯士已下詔要建殿宇(以斯拉記第5章)。於是,公元前515年春季,聖殿方才完成。

499/98愛奧尼亞背叛,雅典雖然曾與波斯立約,但還幫助愛奧尼亞。故打敗愛奧尼亞人後,波斯軍於490年在馬拉松大敗雅典人。

大流士在行政方面很能幹,開始發行硬幣,訂定統一的度量衡,也成立公元十九世紀前世界上最快的郵政,從波斯的書珊到愛奧尼亞海邊的撒狄只需要一個禮拜!帝國地方行政結構由居魯士開始建立,但是由大流士完成。全國分為二十多個總督區,由一位總督管理(「總督」,希臘文:satrapes,古代波斯文:xšaçapāvan)。但有軍隊不在總督權利之下,王也不定期地派人監查總督們的行政,被稱為「王的眼」、「王的耳」。總督區又分省。猶大省屬「河西」,包括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這個總督區(Yamauchi 1990, 174-182)。

下一位波斯王是大流士的兒子薛西斯(波斯文:Khšayāršan「英雄之主」485-465年)雖有埃及和巴比倫背叛,但薛西斯快便征服他們。然後他出兵攻擊希臘,雖然非常小心地進行,但因受了希臘海軍的欺騙(480年)最後還是失敗。其王后為阿瑪翠斯(Amestris),是為相當厲害的女王,對敵人很兇撼。薛西斯就是聖經以斯帖記所描述的波斯王,而根據以斯帖記,王后的名字是瓦實提和以斯帖。有些學者聲言有衝突,而William H. Shea認為阿瑪翠斯就是瓦實提;雖然王在位第三年時,對王后生氣,但因在希臘打仗,所以延至第七年才處理。而論薛西斯王時候的記錄最後提到阿瑪翠斯正是第七年的一些事情。待王子阿塔薛西斯登寶座後,這位女強人才重登帝國歷史的舞台(Shea 1976, 231-240)。論到以斯帖記所提的末底改,聖經之外有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記錄提到多位叫末底改了波斯國官員(Yamauchi 1990, 235)。薛西斯被殺後,其子阿塔薛西斯一世接續王位。

到了阿塔薛西斯(465-424年)的時代,以雅典為領導者的盟邦漸漸變成雅典帝國,自454年起,有記錄證明兩百個以上的城向雅典進貢。461/60年埃及背叛波斯,得到雅典的支持。除了在埃及之外,波斯軍和雅典軍也在塞浦路斯島和腓尼基交戰,兩方死傷慘重。455/54年波斯軍在埃及完全打敗希臘的軍隊,這時雅典也失去250艘戰艦。449年波斯帝國與雅典立約(Yamauchi 1990, 250-252)。

根據以斯拉記(4:7-23),耶路撒冷人這時開始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波斯帝國原本就不許城邑建築城牆,這時當然更不能接受。同時(458年),王派以斯拉,按王的介紹是「通達天上上帝律法大德的文士」(5:12)。他奉王和七個謀士差遣要「照[他]手中的律法書,察問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景況」(14節)。這一方面應該是要確定波斯帝國的法律與耶路撒冷上帝的律法是否有衝突(若是有,以斯拉所攜帶的律法書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在危機中,王也要確定所有的神不會有任何理由對王生氣而支持仇敵,故吩咐以斯拉:「當用這金銀,急速買公牛、公綿羊、公山羊,•••獻在耶路撒冷你們上帝殿的壇上」(17節),以及:「凡天上之上帝所吩咐的,當為天上上帝的殿詳細辦理。為何使忿怒臨到王和王眾子的國呢?」(23節)。王這樣的作法與波斯國對別的地方的政策是一致的(Blenkinsopp 1987, 419)。

445年,王派其酒政尼希米到耶路撒冷,並立他為猶大省的省長。這時埃及已平靜,希臘亦與王立約,所以是建造而非破壞的時期。於是王讓他所信任的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此舉可以在離埃及不遠的地方獲得猶大人心,同時也可能因為尼希米與巴勒斯坦其他首領們不合,猶大人就不會與當地其他民族聯合起來參於叛亂的活動。此時之前的耶路撒冷似乎不大(尼7:4),Gösta Ahlström 認為猶大的行政處這時才從米斯巴(見耶40:7-10)遷回耶路撒冷(Ahlström 1993, 865-866)。尼11:1-2也表示,尼希米之前的猶大省首領們沒有住在耶路撒冷。

關於這時候的巴勒斯坦我們所知不多。宗教方面,我們從新約聖經和其他資料所認識的猶太教的特點,這時應該已經慢慢發展出來。另外,除了尼希米所認定的從巴比倫回來的人之外,可能還有其他﹝未擄到巴比倫和從該處回來﹞的人自己認為是猶太人。在猶大以南住著以東人,別示巴這時應該是以東人住的地方。從考古學者所挖掘出的東西可確定腓尼基人在迦南的影響力愈來愈大(Ahlström 1993, 825-826)。腓尼基人在波斯的海軍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使波斯能防備希臘並控制埃及,故腓尼基人在波斯國的地位特殊,城有牆並由自己的屬國王治理。在波斯時代,海路比從前重要得多,貿易也更加發達。

波斯帝國存在直到亞利山大時代,但下面的歷史對舊約所描述的過程沒有直接的影響。400-342年埃及獲得自由,波斯和埃及的軍對多次在巴勒斯坦交戰。351-345年腓尼基人背叛波斯,最後腓尼基和埃及都被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358-338/37年)打敗。到的公元前334年,馬基頓新王亞利山大,越洋進入波斯帝國,333年第一次打敗波斯國最後的王大流士三世,然後攻擊泰爾(推羅)和迦薩,把兩城完全毀滅,迫使其中的百姓為奴。之後又進入埃及,被視為拯救者。331年又往東與大流士交戰,結果330年波斯王為自己所弒,也為波斯時代劃下句點(Ahlström 1993, 890-896)。

附錄:波斯國的王和聖經相關的書

五、希臘時代的歷史;馬迦比時代

公元前338年亞利山大的父親腓利佔領希臘。336年亞利山大登基時年方二十歲。兩年後,他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釋放愛奧尼亞人脫離波斯帝國的統治。333年波斯王交戰得勝,佔領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之後又釋放埃及,立亞利山大市。331年再次打敗大流士三世後進入波斯東部的山區,多次與當地的波斯軍交戰。327年又前進印度。亞利山大於323年在巴比倫因病而逝。

亞利山大並未將帝國的行政制度妥善規劃;駕崩後,其將領們一同討論,各得其總督區,其中埃及的總督為多利買(Ptolemy),敘利亞、兩河流域和東山則由西流基(Seleucus)負責。不久後,這些總督區便自成王國。巴勒斯坦則屬多利買的國家。

多利買和他的子孫對猶太人相當好。然而,猶大和巴勒斯坦的貴族及首領漸漸希臘化。同時,在巴勒斯坦有許多「希臘城市」,如撒瑪利亞和迦薩(兩座因反對亞利山大而被毀滅,然後被王重建)。撒瑪利亞人這時因被趕出撒瑪利亞而重建古代城示劍(Koester 1982, 1: 209)。尼希米記好幾次提到「為奴的亞捫人多比亞」(尼2:10; 4:3, 7; 13:4, 7-8),似乎是住約旦以東的官,從名字看來應是猶大人。後來的幾百年,他的家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公元前第三世紀下半葉,屬這家族的約瑟,當埃及王管轄之下的巴勒斯坦財政部長22年。耶路撒冷重要祭司家族與多比亞家有姻親關係,也與多比亞族一樣是希臘化的猶太人(Koester 1982, 209-210)。

在安提阿古三世統治下,西流基國的國勢一天天強大,大祭司和多比亞族約瑟的幾個兒子支持他,欲脫離埃及的統治。果然,當安提阿古198年佔領巴勒斯坦時,受到猶太人的首領們的歡迎,安提阿古也讓他們保留多利買曾賜給他們的特權。大祭司過世後,由兒子俄尼亞三世接續其位。俄尼亞似乎傾向支持埃及,且還與哥哥們為敵的約瑟小兒子為友。於是,175年安提阿古四世(伊比法尼)登基,俄尼亞的兄弟約書亞(Jason)賄賂王,並靠約瑟大兒子們的勢力,代替俄尼亞成為大祭司。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多比亞族逼迫約書亞下台,立了不屬祭司家庭的美尼老斯為大祭司,使虔誠派(hasidim)的人愈來愈不滿意。

公元前168年,安提阿古攻擊埃及。這其間他暫時離開埃及到耶路撒冷,因國家貧窮,所以想獲取聖殿裡的財物。王回到埃及時,猶太人的保守派佔領了耶路撒冷。當安提阿古正佔領埃及時,羅馬使者前來吩咐他回去並放棄埃及。既然安提阿古無法與羅馬交戰,所以只好悻悻然回頭,並遷怒耶路撒冷的百姓。他禁止人敬拜耶和華,禁止割禮並強迫他們吃豬肉,不從命者就算背叛。好多猶太人因此被殺,但也有許多人逃到山上,在猶大「馬迦比」指導下開始反抗的行動,這就是所謂的馬迦比叛逆。希臘化的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和住巴勒斯坦的外邦人都支持王。164年猶大進耶路撒冷,因敘利亞當時較衰弱,所以王同意猶太人可以恢復以前的崇拜方式。猶大並不滿意,而於160年戰亡。猶大的兩個兄弟善於利用敘利亞王家內的衝突,獲得特權發展自己的勢力。142年在小弟西緬的領導之下重獲自由,進入哈斯摩年王朝的時代。公元前63年,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不久後,希律的爸爸成了屬國王。他們是以東人而非馬迦比家族的後裔。

波斯時代已經有許多猶太人住在巴勒斯坦之外。在希臘時代這些居外的猶太人愈來愈多;住在東方巴比倫和西流基市以及埃及的亞利山大市的猶太人也有不少。從這時起(舊約)聖經被譯為希臘文。


回首頁    索引頁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