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稿
大綱
詩篇第六課:詩篇第一篇
如何研究經文
研究報告的導論
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
經文註釋
背景
上下文
文體與結構
解釋(思路)
信息
結論
如何研究經文
這次,雖然主要的內容是詩篇第一篇,但順便也要稍微說明寫解經報告的方式。
研究報告的部分
研究報告的導論(一)
研究報告的導論(二)
研究限制:
使用原文聖經(BHS版本〔學生不必使用原文〕),參考和合本、台語漢字本、現代中文譯本,和NIV。
不會研究這經文自古以來的解經歷史。
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
解經的目標不只在解釋經文中的單字,乃是讓讀者更明白整個經文的意思,包括經文中各句的關係,從頭一節到最後一節的思路。
解經報告包括導論、解經,和結論。
如果將單字說明、背景分析、上下文、文體分析、結構分析,和經文自第一節到末節的思路寫在一起而不分段,不易看出解經的思路。
以下的分段為建議。
經文註釋(一)
原文解經:翻譯註釋,說明您所選擇的翻譯。
要解釋那些需要較多說明的字詞或片語。
應提一些經節為所解釋的字詞或片語您所主張之用法的例子。
學者對某個單字或片語意見不一,應介紹各種看法,並盡量地判斷哪一種解釋最正確(必須提出您的理由!)。
經文註釋要與您對整個經文的解釋有幫助。
如果和合本某個單字的翻譯清楚,足以表達原文字的含義,並且學者和各譯本對該字詞有一致的看法,就不需要加以解釋。
經文註釋(二)
1節:「為有福」(’ašrê):「好幸福喔!」 在詩篇一共26次,其中21次是指個人 (2:12; 32:1; 119:1) 。
 「惡人」:反對上帝的人。在詩篇則為上帝的敵人(詩10:2-4; 12:7-8 [8-9])。上帝要定他們的罪(3:7 [8]; 9:17 [18])。「惡人」對比「義人」 (1:6)。
「罪人」指不要投靠耶和華,習慣得罪上帝和別人的人 ( 詩 26:9; 104:35; 賽33:14)。
「道路」:原文的詞可以指馬路、「生命的方向」、作風(代下13:22; 27:7; 28:26; 17:3)。
「罪人的道路」:見箴1:10-16。
2節:「耶和華的教訓」:Tôrā(h) 的意思是「教訓」(賽30:9; 耶8:8)。人的教訓也可以叫tôrā(h)(箴1:8; 4:2)。
第2節第二行原文有「晝夜思念祂的教訓」。
經文註釋(三)
3節:
「他要像一棵樹」:Dahood認為「要像」是指著來世。我則認為意思是:若人晝夜思想主的道,他就自然地要像這樣的樹。
和合本:「溪水」。原文:palgê mā yim,好像:「灌溉溝渠」(複數參詩46:4; 賽30:25)。
「按其時候」:「其」可能指「樹」,也可能指「果子」(和合本少了「其」)。
4節:
「糠秕被風吹散」:比喻的背景:因為將麥與糠秕分開,所以,把麥子向上扔,麥子就會掉落在下,而糠秕被風吹散。
經文註釋(四)
5節:
「義人」  - s$addîq可以指某個案件中無罪的人(出23:7;申25:1;賽5:23)。更多用指投靠耶和華的人(詩1:6; 33:1;箴10:11; 13:5)。「義人」就是耶和華稱為義的人(詩118:15; 125:3)。
「會」, ‛ēdā(h),常常指耶和華子民的會眾(出12:3, 6; 民27:17)。舊約聖經只有這次提到「義人的會」。Kraus:有關與詩24篇所提的要求。但要參考賽60:21!
6節:
「知道」:現代中文譯本翻譯:「關懷」(見詩37:18和出2:24-25)。在原文,耶和華這個字加強調。
著作時間和文本互涉
常常不容易確定某篇詩篇的背景和著作時間。
詩1篇通常猜是波斯時代著作的。
嚴格地說,詩篇沒有上下文,但我們要注意某篇詩篇與別的詩篇類似的片語等(文本互涉) 。
詩1篇常常被視為「詩篇」的序言。若如此,其他詩篇會影響我們對「教訓」、「福」、「順利」等詞的解釋。
也要注意某篇詩篇與「詩篇」之外的經文的關係(文本互涉) 。
詩1:3與耶17:5-8之關係(亦參詩52:10; 92:13-15;結47:12)。
第1篇與書1:7-9之關係。
文體與結構(文體)
報紙上寫謊話,就是記者騙讀者;小說則通常描述從未發生的事。可見,文體非常重要。
說明經文文體需要寫多少,視對於這經文的文體有無疑問,並且對於解釋經文的影響多大。
所有的詩篇當然為詩歌體。
詩篇第1篇與智慧文學有相同處及相異處(見箴2:12-15, 20-22,及箴1:15; 4:14  )。
為「tôrā(h)詩篇」(參詩19和119篇)。
文體與結構(結構一)
古代抄本不表現出任何分段,
所以詩篇的分段通常出自學者的分析,
因此許多詩篇學者的分法不一,
有時很難決定哪種分法最正確,
重要的是哪種分法對比較有幫助。
文體與結構(結構二)
文體與結構(結構三)
解經(思路):1-2節
第1節:
幸福的人要避免的是甚麼?三個「不」,從不同的角度形容跟從惡人的生活。
有所進程:思想→行為→群體感;
惡人→「習慣犯罪的」 →「褻慢的人」。
第2節:
講有福之人做的,以內心開始:「喜愛」,以行動繼續:「思想」。
常思想主的教訓的人就與主有親密的關係。
解經(思路):3節
樹在溝渠旁:灌溉溝渠隨時都有水。
「溝渠」是用複數:水很足夠。
「(被)栽植」強調上帝的恩典。
樹的根在溝渠裡,有福的人的根在耶和華的道,也在耶和華本身。
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凡事按耶和華的旨意」。
解經(思路):4-6節
沙漠的樹有根,葉子有時綠色,可能會結果子。惡人則像打穀後的糠秕,被風吹散。
因為他們是糠秕,所以在審判的日子站立不住。
審判→義人的會 – 見賽4:2-4。
惡人和義人會有巨大的差別,「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
義人的生命在耶和華的手中,義人的會在惡人滅亡之後還會剩下存活,因為耶和華觀懷、保護義人的道路。
惡人沒有耶和華,所以也沒有希望,終於必滅亡。
信息
這裡可以歸納解經的結果,並說明與我們的關係。
喜愛主道、忠心與主的人,也就是義人,隨時有主,所以也隨時為祂結果子。
不理耶和華的人不算甚麼,快必滅亡。
從新約的角度看詩篇:與耶和華的道有密切的關係,等於與耶穌有密切的關係,要不然並不是真實地喜愛主的教訓(約15:1-8)。
結論
摘要與「研究方法」相呼應,在此您可簡單地記錄您做了甚麼,一步步地發現了甚麼。
答案或結論需針對您在「問題陳述」所列出的問題,清楚地說明您所找到的答案。
不可加入新的資料或新的討論!
以下摘要和答案不分開:
先分析經文的字義。
著作時間:通常猜是波斯時代或希臘時代的作品。詩篇與耶17:5-8和書1:7-9有關係。
經文的文體:Torah-詩?分為兩段:1-3節和4-6節。
喜愛主教訓的人隨時有福、凡事順利:與主有穩定的關係,不受環境的影響,凡時在主的計畫中,為主結果子。
連受苦的義人栽在主的道中,所以真有福。連最成功的惡人則像糠秕,沒有主的同在,終必滅亡。